1986年,一個名為Mr。Stock的人出現在《紐約時報》一篇報道中國的文章中,這個稱呼讓世界知道了一位中國的經濟學家--厲以寧。
改革開放,大道朝天,政治雷區(qū)讓人避之不及,最大的雷區(qū)當屬所有制問題。如果倡議所有制改革,勢必會遭到嚴厲批判。早在1980年,厲以寧提出以股份制方式來改造微觀經濟的主體,從而促進就業(yè),并實現對國有企業(yè)的股份制改造,但由于股份制被認為是走資本主義道路,這一提議并沒有被高層接受。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改革的推進,諸多問題紛至沓來,價格和所有制改革之爭再次被推上歷史的舞臺。
國家在政策上傾向于價格體制改革,甚至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政策。1986年,鄧小平會見來訪的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約翰·范爾霖時,贈送給對方一張飛樂音響股票,這是新中國發(fā)行的第一張股票。
這件事堅定了厲以寧的信心。不久,在北京大學舉行的名為“改革的基本思路”的演說中,他再一次強調,股份制改革才是中國國有企業(yè)改革的必由之路。
由于所有制改革涉及到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路線之爭,因此厲以寧這些具有前瞻性的思想在當時并沒有被充分重視。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方視察”講話后,國有企業(yè)改革才大刀闊斧地推行。
直到這時,厲以寧那顆懸著的心才落下,價格和所有制改革之爭告一段落。
長達10年的改革之爭最終促成了厲以寧的專著《非均衡的中國經濟》,該書于1998年被評為“影響新中國經濟建設的10本經濟學著作”之一,承載了厲以寧對中國經濟的深度思考。
在這部學術作品中,厲以寧從市場經濟出發(fā),闡述了在經濟改革過程中,資源配置的市場調節(jié)與政府調控問題,如何在經濟發(fā)展非均衡的情況下來解決供求矛盾,以及如何調整產業(yè)結構從而建立新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問題等,利用股份制改造重塑微觀經濟實體的觀點就蘊涵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