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左宗棠的青壯年時代
在南宋時期(1127-1279),左氏家族的一個分支在湘陰縣定居,這個地方在湖南省境內(nèi)的洞庭湖南岸。這個家族安分守己地在此地延續(xù)生活了600多年。左氏的這一支當中有一位早期的成員,名叫左大明,是宋朝的進士,在浙江做過小官。明朝末期,有個左天眷當了直隸省的知縣,曾與滿人作戰(zhàn)。在這個漫長的時期內(nèi),沒有其他家族成員在世上留下顯赫的事跡,足以載入家族的年譜。他們屬于這樣一個階層:貧窮,誠實,但是默默無聞。
左觀瀾是一位秀才和教師?!赌曜V》沒有告訴我們,他究竟是想獲得更高的學位從而進入仕途然而無法通過考試,還是滿足于秀才的學位而畢生致力于教學。不過,在舊中國,教師是最崇高的職業(yè)。他娶了余家的一個女孩,上天賜給他們3個兒子和3個女兒。長子還沒活到25歲就夭折了。次子獲得了舉人學位并且當上了小官。他是一位頗具名望的書法家和詩人,他對天文學的興趣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關注。他的志向不外乎維護家族的傳統(tǒng)。小兒子出生于1812年11月10日,名叫左宗棠。他后來成為4億中國人當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這再一次表明人的命運是無法捉摸的。
左宗棠是一個病弱的小孩,身體孱弱,小肚皮挺起,在他生命的最初兩三年內(nèi),連存活的希望都很渺茫。他是祖父的小寶貝,這位老紳士總愛說:"此子異日必能昌大吾門。"他在4歲就接受祖父的指導,開始了中國人漫長而繁重的學業(yè)。第二年,他父親舉家遷移到長沙。左觀瀾在這里教書,左宗棠則在父親的指導下繼續(xù)學業(yè)。
中國的為人父者通常不愿教授自己的兒子,只要條件允許,他們會延聘教師來為兒子授課。理由很簡單,為父者覺得很難做到嚴厲地對待兒子,而教學體制要求教師們對學生要板起面孔。中國人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孩子們是不打不成材。左宗棠的父親卻是因為太窮而請不起教師來管教3個兒子,他只能親自上陣。
對于年輕人的教育,任何國家都不曾像舊中國這樣開發(fā)出一套需要勤奮不止或者說費盡心力的教學體制。從一開始就有一場淘汰考試,不管它會在一個人身上造就什么樣的品質(zhì),不可懷疑的是,那些通過了考試的人肯定具有剛毅不拔的性格。
年輕學生得到的第一本教科書是《三字經(jīng)》。這本小冊子由1068個漢字組成,排成6字對句。它寫成于西歷1060年。在800多年的時間里,它一直是數(shù)百萬中國人開始咀嚼文字的啟蒙課本。它概述了中國的傳說和歷史,以及儒家的人生哲學。誠如威廉斯所說,它的第一行就包含了"古代蠻荒世界最著名的信條之一",即"人之初,性本善"。這本經(jīng)典學生們必須從頭到尾背下來,如果有人能夠順背或倒背如流,一點也不稀奇。年輕的腦袋對它的理解各不相同,因為從一開始就沒有人試圖為學生講解。多年以后,學生才會對這篇課文的意思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