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從屬藩離去之后,朝鮮成為大清最為重要的“外藩”。雖然此時的大清,自己已傷痕累累,內(nèi)憂外患,尤其是與法國短暫及災難性的對抗后失去了越南,這標志著有二十多年歷史的自強運動基本失敗。外交、軍事和技術(shù)上有限的現(xiàn)代化,并沒能讓大清強盛到足以抵制外國列強。李鴻章雖有自己的一套外交策略,但他顯然怕再次被彈劾,知道維護大清威嚴的重要性。所以,當朝鮮被推到國際舞臺上時,李鴻章再也不能把它弄成“第二個安南”了。李鴻章抓住壬午之變、赦免大院君回國、派袁世凱駐扎朝鮮總理交涉事宜等,強化對朝鮮的控制,以顯大清的宗主地位,也給國人長長臉面。年輕氣盛的袁世凱,從廁身軍界以來,就一直以敢作敢為著稱,加上一路上來,仕途多為平坦,贊美之辭不斷,有飄飄然之感。這些都助長了他高傲自滿的情緒,遂對朝鮮內(nèi)外事務多加干涉,專橫跋扈,儼然以監(jiān)國自居。
李鴻章派袁世凱駐扎朝鮮,總理交涉朝鮮事宜。袁世凱自知李鴻章心思,對李政策多有揣摩。此時,列強在遠東的角逐日益尖銳,英、俄在中東的對立也波及朝鮮。俄想從朝鮮獲得利益,在甲申年冬,就有“俄韓密約”的醞釀,有穆麟德私約俄國派人教練朝鮮軍隊,請求俄國保護朝鮮,接著又有英國占據(jù)巨文島事件。日本對英、俄的行動很是擔心,尤其是對俄國,恐俄先于日本奪取朝鮮。日本自覺無奈,遂想聯(lián)合中國,以求制衡俄國。英國也不愿看到俄國竊取朝鮮,就默許甚至慫恿中國對朝鮮加強控制。李鴻章看到國際形勢有利的一面,遂對朝鮮采取更為積極的政策。但此時的朝鮮,已經(jīng)成為列強在遠東角逐的戰(zhàn)場,列強不愿看到中國在朝鮮獨大的局面,遂有列強“共同保護朝鮮”、“朝鮮中立”等主張。而此時的國內(nèi)輿論,特別是甲申之變成功平定后,多主張在朝鮮設(shè)立“監(jiān)國”或改朝鮮為縣郡,張謇、張佩綸等人甚為積極,中國人好大的心態(tài)再次作祟。袁世凱最初也很積極,曾直接向李鴻章建議過。但李鴻章既不愿讓朝鮮中立,各國共同保護朝鮮;也不愿因“監(jiān)國”招惹事端,“朝鮮監(jiān)國之舉,局外每持是論,鈞意未肯率為附和,深識遠慮”。于是,李鴻章采取了內(nèi)外呼應的折中辦法(即李在國內(nèi),袁在外),派干練的袁世凱駐扎朝鮮,名義上是總理交涉商務事宜,但同時又“內(nèi)外緊要事宜”“與以商榷”,有如監(jiān)國之權(quán)。
袁世凱獲得此命后,異常高興,雖然李鴻章告誡他:你的身份并不能與朝鮮國王并肩談判,更不能發(fā)號施令。袁保齡也告誡他:臨事要忠誠,勿任權(quán)術(shù),接物要謙和,勿露高興,庶幾可寡尤侮。但輕躁妄動、年少得志的袁世凱,顯然還沒歷練夠,不免氣盛專橫,自認為只要政策嚴厲,執(zhí)行到位,自然就能控制好朝鮮,年輕人總是這樣自命不凡。“慰亭任事非不勇,治事非不勤,而時時難以世故客氣之習,故舉動輒不勝有識之求,而其材,固公家謝幼度也,方戍敵國,幸屬慎之。”(張謇一面對袁世凱身上的世故習氣頗為擔心和不屑,但又把袁世凱比作東晉名將謝玄,字里行間流露出他對袁世凱這個年輕人的敬佩之情。)袁世凱也自云:“朝鮮自君其國,自子其民,與各國立約互稱己為自主,不過受轄于中國耳!如以不臣于人為人主,是圖取文字之體面,而不顧宗社之淪亡,賈虛名,受實禍,朝始稱帝,夕已破滅?!浇裆舷陆怏w,國弱民貧,欲求一至近、至大、至公之國庇蔭之,舍中國其誰與歸?謹依中國以圖自存猶有他慮,況背中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