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我的核心(1)

新世界-靈性的覺醒 作者:(德)艾克哈特·托爾


很多人對于他們腦袋里的聲音是如此的認同——那個不間斷的、不自主的、強迫性的思想續(xù)流,還有隨之而來的情緒——我們可以形容這些人是被他們的心智占據(jù)的。如果你對此毫無覺知,就會認為你自己就是那個思考者。這就是小我的心智。我們稱它為“小我的”(egoic),因為在每個思想——每個記憶、每個闡釋、意見、觀點、反應和情緒里,都有一個自我感(小我感)在其中。從靈性的角度來說,這就是所謂的無意識。你的思想,你心智的內(nèi)容,當然是被過去所制約的,過去是指:你的教養(yǎng)、文化、家庭背景等。你心智所有活動的最核心包含了一些重復和持續(xù)的思想、情緒和反應模式,這些都是你最強烈認同的。這個實體就是小我的本身。

在大多數(shù)的情形中,當你說“我”的時候,其實就是小我在說話,而不是你,我們在前面已經(jīng)看到了。它包含了思想和情緒,還有一堆你認同為“我和我的故事”的回憶,還有你不自知而習慣性扮演的角色以及一些集體的認同,像國籍、宗教、種族、社會階級、政治立場等。它還包括了個人的認同,不僅是認同于個人擁有的東西,還包括個人意見、外表、長久以來的怨恨,或是關于你自己比別人好或是不如別人,還有自己是成功或失敗的概念。

小我的內(nèi)容因人而異,但是在每個小我中運作的結構都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小我的差異只是在表象,深究之下都是一樣的。它們是怎么樣相同的呢?它們都是靠認同和分離為生。當你透過小我而活的時候(小我是心智制造的自我,由思想和情緒組成的),你身份的基礎就是不可靠的,因為思想和情緒的本質(zhì)就是短促而稍縱即逝的。所以每一個小我都不斷地在為生存而掙扎,試圖保護和擴大自己。為了要維護“我——思想”,它需要一個相對的思想——他人。概念上的“我”,如果沒有一個概念上的“他人”的話,就無法存活。當我視這些“他人”為敵人的時候,他們是最與我分離的。在這個無意識小我模式天平的一端,是小我強迫性地責怪、埋怨別人的習慣。耶穌對此也曾說過:“為何你只看見你弟兄眼中之刺,而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呢?”在天平的另一端,是個人之間的暴力行為和國家之間的戰(zhàn)爭。在《圣經(jīng)》中,耶穌問的這個問題從未得到回答,但是答案當然應該是:因為當我批評或責怪他人的時候,我覺得有優(yōu)越感,也比較強大。

抱怨與怨恨(resentment)

抱怨是小我最喜歡用來壯大自己的伎倆之一。每個抱怨都是心智制造的小故事,讓你對它深信不疑。無論你是大聲地抱怨,還是在腦海中抱怨都一樣。有些找不到太多對象可以認同的小我,只憑著抱怨便可以輕易地生存。當你被這種小我牢牢掌握的時候,抱怨,尤其是對他人的抱怨,就成為一種習慣,當然,也是一種無意識的習慣,也就是說,你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為他人貼上負面的心理標簽,無論是當著他們的面,或通常是在別人面前蜚短流長,或是光在心里上為他們貼上標簽,都是抱怨行為模式的一部分。罵人就是這種貼標簽和小我尋求理直氣壯、凌駕他人的行為當中,最為粗俗的一種:“笨蛋、混蛋、婊子”——如此斬釘截鐵的判定,讓人無力辯駁。這個無意識行為尺度的下一個層次,就是叫囂、痛罵,緊接著就是暴力行為了。

怨恨是伴隨著抱怨和為人貼標簽而來的情緒,它會為小我增加更多的能量。怨恨就是感到苦惱、憤慨、委屈或是受侵犯。你會因為他人的貪婪、不誠實、不正直、現(xiàn)在的作為、以前做過的事、說過的話、未能達成的事、應該做或不應該做的事,而心懷怨恨。小我最愛這一套了。你不但沒有忽視他人的無意識,反而還把它變成他們的身份認同。是誰在這么做的?就是你內(nèi)在的無意識,也就是小我。有時候,你在別人身上看到的“錯誤”其實根本不存在。它完全是個誤解,是受到制約的心智為了樹敵,為了顯示自己是對的或是較為優(yōu)越的,而投射出來的。有些時候,這種他人的錯誤可能確有其事,但是你愈聚焦于它,有時甚至排除了所有其他的事物,就會愈加地擴大它。你對他人內(nèi)在事物所產(chǎn)生的反應,會強化你自己內(nèi)在同樣的事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