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迷悟就在一念之間

信心銘 作者:馮學(xué)成


正如三祖所說,至道是"圓同太虛,無欠無余",的確是現(xiàn)現(xiàn)成成的,關(guān)鍵在"唯嫌揀擇"。下面"良由取舍,所以不如",如果沒有憎愛,就能"洞然明白";如果"毫厘有差",當(dāng)然就是"天地懸隔"了。

用六祖的話來說,迷悟就在一念之間。是凡是圣、是迷是悟,都只在一念的旋轉(zhuǎn)之中。所以說,不管我們學(xué)修哪一宗哪一派的法,如果在根本念上沒有轉(zhuǎn)過來,你還是凡夫;轉(zhuǎn)過來了,你便入圣了。我們要明白這個念頭功夫該怎樣用。平常我們在次第禪之中,或是在信解行證之中,如果沒有把這一念把握住、把握好,沒有使自己破參,那么其他所有的功夫都在路途上,在次第之中,很難達(dá)到我們所追求的解脫之果。

前面這些文句在《信心銘》里起到了綱領(lǐng)性的作用,下面談的就是具體的功夫了。在我們?nèi)粘5膶W(xué)修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會處于種種狀態(tài)。如何對待種種狀態(tài)?如何對待自己修行功用上的狀態(tài)?說實在的,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引,很容易使自己迷糊,彷徨于其中,得不到正確的抉擇。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大家學(xué)《心經(jīng)》或《金剛經(jīng)》,都知道什么叫有緣。色受想行識、色聲香味觸法,這些都是緣。而莫逐有緣,就是"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

大家想一想,我們的頭腦、心思,包括我們每天學(xué)修的功夫,是不是在有緣之中追逐?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本身就是個緣,不管稱名也好,持念也好,觀想也好,總是逐于有緣。學(xué)中觀亦是如此,所謂的非空非有、非有非空、即空即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等等,一切的一切嚴(yán)格地說,都是在名相上,在言句中追逐。它不外乎是哲學(xué)上的一些思考,概念范疇的反復(fù)剖析,并沒有深入到中觀本來的意義上。中觀的本來意義是什么?如果這樣去追逐,是完全不可能到位的。

我們說貪嗔癡是"有",四大是"有",于是乎就說緣起是"空"。說"空"也沒有完全對啊,是非空非有;說非空非有也沒有對,是即空即有,等等。這種種說法,實際上還是觀念上的"有"。在符號上,在語言學(xué)、概念學(xué)的意義上談空談有,都是一回事,都是一些思維符號、信息符號而已,都還是在說"有"。

很多學(xué)修佛法的人在談"空"時,都著了一個空相,沒有意識到我們在談"空"的時候仍然是"有",并沒有翻過這個坎兒。所以說空說有,都是逐于有緣。修習(xí)密法也是如此,這樣灌頂那樣灌頂,持這樣咒那樣咒,種種思維,種種次第,種種壇城,這些都還是有緣,不能盡凈。當(dāng)然,能夠如此積累?;圪Y糧,對一個學(xué)修佛法的人來說,也是需要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但這不是究竟道,不是無上道。

既然是修學(xué)無上大道,我們就要"莫逐有緣"?!缎慕?jīng)》、《金剛經(jīng)》、《華嚴(yán)經(jīng)》、《維摩經(jīng)》等佛教的大乘經(jīng)典,說的都是這個道理。從究竟道來說,從徹法源底的角度來說,無論善緣還是惡緣,都不能追逐!我們在用功夫時要把這個道理認(rèn)死,就是莫逐有緣!雖然在修法的時候,有緣法可以引我們向上,但我們要明白不住不逐任何有緣。如果執(zhí)持一法,覺得我修的這個法是最高明的法,其他法都不行,那你就會粘滯在這個地方,很難超脫、瀟灑起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