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沒能考上大學(xué)的父母,會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子女上一回大學(xué)……這樣一再沉溺在“未完成事件”的需求里,基本上是我們?nèi)松某B(tài)。
從前有一位古怪的人,名叫那斯魯丁,有關(guān)他的故事非常多。
傳說有一天晚上那斯魯丁在廣場的街燈下匐匍前行,好像在找東西。
附近的人過來問他:“你是不是掉了什么東西?”
他回答:“我的鑰匙丟了”。
那人又問:“你確定它是掉在這里嗎?”
“不,是掉在那邊的草叢里了。”
“那么你為什么在這里找?”
“因為這里有路燈,比較亮?。 ?/p>
其實,這位特立獨行的圣者以這種愚行,以挖苦的形式警示我們:在解決心靈的痛苦時,我們往往力圖在“有亮光”、有面子的地方,去解決那些隱藏在陰暗角落里的問題,就像刻舟求劍的愚人一樣。
因此,從“未完成事件”那里逃開,讓自己視而不見,打算讓時間或者別的什么“代替”解決,是愚蠢而徒勞的。對“未完成事件”的刻意回避與否認,讓我們喪失了察覺,處在輪回中而不自知,這在佛學(xué)中叫“無明”。自作聰明地讓“時間”或者別的什么代替解決“未完成事件”,在一個禪師看來,就是“偷心”;因為我們總是“在路燈底下尋找掉進草叢里的鑰匙”,所以被佛陀罵作“愚癡眾生”——“愚”是因為無法清晰地察覺真相,“癡”則是一再地癡迷于舊模式的輪回中。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總希望自己內(nèi)心的問題,最好由自己的配偶代替解決。所以,很多人抱怨自己過得不好的根源在于自己的配偶。并且,他們會進一步陳述為了讓配偶改變,自己所做的種種努力。再然后,他(她)就會向我討教應(yīng)該如何讓她(他)變好。我會反問:“你自己打算什么時候‘變好’?”
我們?yōu)榱烁淖兤渌撕馁M了生命中的極大能量,嘗試各種可能的辦法。為了讓對方(往往是最親密的人)感到罪過及羞愧,我們極盡責(zé)難、收買、誘惑、脅迫、疾病、怨恨、自我破壞等手段。只有等這一切方法都失敗之后,我們才開始想到要改變自己,去親自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有很多人還是不愿意。事實上,寧愿選擇死亡也不愿意做出調(diào)整的人數(shù)之多,是心理行業(yè)之外的人所難以想像的。
真正接受記存在你心靈深處的那些“未完成事件”——即使它們使你如此痛苦。有勇氣去重新經(jīng)歷自己生命里的每一個“未完成事件”,去看那些存在的事實,才能在生命里開始擁有智慧。這樣的人將不再怨天尤人,不再將責(zé)任推給環(huán)境和別人。他會為自己的思想、情緒、人際關(guān)系、生命里的每一個結(jié)果負起責(zé)任。結(jié)果他得到了心靈的最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