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面對各種生命經驗時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但兒童很快就被教會了要控制自己和環(huán)境,不顯露自己的脆弱。為了享有愉悅和充分的安全感,他們學會以取悅的方式控制父母,修正自己的行為以確定得到父母的保護。當然,為了控制父母,兒童必須明了他們要什么、不要什么,然后改正自己的表現來迎合他們。兒童學會了控制面部表情與情緒,以及觀察父母的反應,學習得體的舉止。簡言之,兒童學習控制自己以控制他人,如此建立一生的行為模式。他們得到的獎賞是與日俱增的安全感和愉悅感,而為此付出的代價則是放棄了自發(fā)的表達能力,喪失大部分真實、與生俱來的體驗。這成為人們未來人際關系的原型,并且變成他們與生命互動的方式。一般人試圖控制自己和環(huán)境以便能感覺其確定性(覺得安全),而不是在接收到外在世界的信息后才予以響應(也就是呈現自己的脆弱面)。如果一個人愿意呈現自己脆弱的狀態(tài),個人的力量就增強了,因為他愿意響應生命,而不是抗拒生命。
控制自我和他人都需要權力。當一個人準備去體驗一切時,力量就產生了。選擇權力的方式,生命變成你的對手。而如果擁有力量,就算生活中充斥著痛苦、無常,你也愿意參與生命的過程;于是人能夠擁抱無常,愉悅與快樂便隨之而來。
親密與孤立
親密需要揭露和分享,才有可能真正與人親近。如果一個人試圖控制另一個人,則會造成不可避免的距離與孤立。
個人化與物化
當一個人脆弱和親密時,他是可以對別人揭露自己與個人化(personal)的。當一個人為了維持權力與控制而選擇保持距離,會把自己跟其他人都去個人化和物化。
自主與外在依賴
依賴外在環(huán)境的人會因為權力能帶來安全感而選擇控制自己和他人。嬰兒時期的任何作為都是因為害怕被遺棄,這恐懼一直留存。許多人甚至在成年之后仍然未處理其基本的生存恐懼,以至于繼續(xù)依賴外在的環(huán)境(取悅和控制他人的需要)。對這些人來說,生命還是一個敵手,他們迫切地尋求控制自己及他人來否定恐懼。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人們持續(xù)處在焦慮的狀態(tài)中,害怕他人的響應。正像嬰兒害怕父母的拒絕一樣,依賴外界的成人害怕失去對他人的控制。愿意面s對并且擁抱恐懼、痛苦和不安全的個人,比較不需要對外在環(huán)境中變幻莫測的他人有所響應。因此,這個人有能力自己做決定,自我照會,這就是自主(autonomy)。與迎合觀眾的人相反,處在自主位置上的個人是有彈性的、敏感的,并且能疼惜自己和他人。
界限與墻
以權力為基礎的人是把自己當作貨幣,在生命中以物易物。他們看起來也許與眾不同,然而他們多半是隱藏在墻的后面而不是生活在界限之中。墻是容易被攻破的障礙,是隔離外界的防衛(wèi);懼怕他人與對自己沒有安全感是它的根基。不幸的是,墻不止有防衛(wèi)的作用,它也降低了一個人與環(huán)境及他人敏感接觸的能力。相反的,界限是從伴隨力量而來的自我意識中產生的。界限是富于彈性的、可變的,與自我和他人都能建立敏感的關系。人們可以更清楚地藉由積極的選擇建立起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