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靈訓和大慈寰中(780—862)是馬祖的再傳弟子,而投子大同(819—914)和洞山良價則是石頭希遷的三傳和四傳弟子。大同禪師住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投子山,禪風高古,為趙州從諗所稱道;良價禪師住江西洞山(今宜豐縣境內),為曹洞宗的開山祖師,禪風闊大且細密。義存禪師性情謙恭和樂,唯道是從,大同禪師僅大他三歲,但仍再三前往參叩?!叭酵蹲印钡墓适拢跓翡浿袃H存如下五則:
師(投子)指庵前一片石,謂雪峰曰:“三世諸佛總在里許?!狈逶唬骸绊氈胁辉诶镌S者?!睅熢唬骸安豢炱嵬??!?
“三世諸佛總在里許”,以后禪師常用此語作臨機的提持,雪峰當此時知見未泯,尚在意識中做活計,故投子斥之“不快漆桶”。漆桶內無半點光明,大同禪師以此喻無明。后來禪師們常用“漆桶”或“桶底脫落”喻開悟見道。
師與雪峰游龍眠(山),有兩路,峰問:“哪個是龍眠路?”師以杖指之。峰曰:“東去西去?”師曰:“不快漆桶?!?
在真正的禪師那里,事事皆可作禪機提持,如臺山婆子的“驀直去”?!皫熞哉戎钢?,路在腳下,道在腳下,無須遲疑。但雪峰此時道眼未開,故有“東去西去”之疑,招來投子禪師“不快漆桶”之斥。
問:“一槌便就時如何?”師曰:“不是性燥漢?!痹唬骸安患僖婚硶r如何?”師曰:“不快漆桶?!?
禪宗講頓悟,頓悟的理論基礎是人人皆有本覺之佛性,這個本覺,人人現(xiàn)成,原不假于悟。雪峰于理上明得,但尚欠實證之悟入,故當其問“一槌便就時如何”,投子答“不是性燥漢”,以指示本覺。此時雪峰拖泥帶水,畫蛇添足地再問,又招致投子“不快漆桶”的呵斥,由此可見投子禪眼的純熟和老到。
峰問:“此間還有人參也無?”師將頭拋向峰面前。峰問:“恁么則當處掘去也。”師曰:“不快漆桶?!?
“三到投子,九上洞山”當是說雪峰禪師往復參叩,漸有進境,但尚未明悟。投子禪師住庵清修,座下原無多人?!按碎g還有人參也無?”看似平常的一問——大概是雪峰從洞山歸來,見投子仍孤身一人,而設此問,但卻暗藏機鋒。投子把鋤頭拋與雪峰,雖不置一語,卻意蘊深長——你自己的心地耕耘好了嗎?還是耕耘自己去吧,管他人干嗎!雪峰心領神會,說:“恁么則當處掘去也。”禪宗常講功夫在“當下一念”之上,“當處掘去”,云雪峰剛入得門,尚未入室,故投子還是以“不快漆桶”來激勵他。
峰辭,師送出門,召曰:“道者!”峰回首應諾。師曰:“途中善為?!?
可能是因為他二人年紀相仿,加之雪峰機遲,投子一時無法導他開悟,雪峰只好告辭,再上洞山。投子相送出庵,目送雪峰下山,忽然喚了雪峰一聲,雪峰回頭。這是馬祖、石頭、百丈、藥山、黃檗、德山等大師所用的霹靂之機,不少禪者自此悟入。但雪峰此時仍欠火候,投子只好以“途中善為”之語回護之。雖然如此,雪峰日后說法接人,仍多見投子的影響。
“三到投子”的公案只有這么五條,而“九上洞山”也沒有給后學者留下較多的記載。在《洞山語錄》和《雪峰語錄》中,共有七則,今選幾則,以觀雪峰修行的曲折:
雪峰到參,師(洞山)問:“從甚處來?”云:“天臺來。”師曰:“見智者否?”云:“義存吃鐵棒有分?!?
這是雪峰第一次上洞山。智者是天臺宗的祖師,隋時即已圓寂。三百年前的人物何得能見?此是洞山禪師以生死一如的見地考核初到的雪峰,雪峰不敢妄答,但卻以“吃鐵棒有分”的低姿態(tài),贏得了洞山禪師的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