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論語》本身

論語辯惑 作者:蕭民元


筆者小時及中學時代曾選讀過《論語》,在我的印象中,它是一本記載孔子及其弟子們言行的書,也是研究中國文化所必讀的一本好書。想不到在年過六十后,因某一機緣,受到好友陳一川君的鼓勵,重新仔細翻閱這本書時,出乎意料地竟然引起了震撼、遺憾和惱怒三種不同的情緒。

我震撼的是:到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論語》這本書里,到處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和德性的馨香。它不但對個人人格的塑造、善化與美化具有指導作用,同時對政治的良性發(fā)展和國計民生的大根大本,也提供了極其高明的指導原則。它不只是中華文化的精品,應該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

我遺憾的是:中國有這樣好的東西,卻在五四運動之后,遭到部分人士以偏激心態(tài)來推行西化,被無情地鄙棄了。繼而在“文化大革命”時,又遭到連根鏟除的摧殘,以致在今天,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時,十三億同胞中的絕大多數(shù)不但無緣一讀此書,甚或不知此書的存在。文化上發(fā)生了大斷層,實在太可惜、太遺憾了。

我惱怒的是:經(jīng)過仔細研讀后,我發(fā)覺這本已在中國被廣讀了約二千年的書,注解雖然從古到今已不下數(shù)十百種,竟然還是到處充斥著迂解和曲解,真是令人不能置信,簡直太不可思議了。而我預期著當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上了軌道后,必然會有不少人開始研究自己的文化而讀到《論語》。讀《論語》得看批注,如果這些迂曲的批注見解,使得有志于中國文化的后學,對自己的文化產(chǎn)生誤解或輕視,那是何等可惱的事!

想久了,惱多了,這些“迂曲”好像逐漸變成了我體內(nèi)的病毒,有務必去之而后快的感覺,這就是我立志要寫此書的一個主要原因。

迂解和曲解究竟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我想,原因大概可歸納如下:

一、《論語》本身。

A.兩千五百年前,文化工具不發(fā)達,沒有我們現(xiàn)在的字典、詞典可以統(tǒng)一參考,所以在用字上常有借音甚至音誤(因發(fā)音相近而誤聽)之事。這些借音或音誤的字,常使后人因文生義而誤解。

B.因書寫困難,用句相當簡約。有時簡約過頭,把主體語言的上下文省去或把談話的背景略掉,結(jié)果獨立的一兩句話就成了斷章。后人據(jù)此斷章而取義,當然就容易發(fā)生誤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