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干渴

字里藏醫(yī) 作者:徐文兵


"干渴"同"饑餓"類似。"干",描述客觀狀態(tài),人體內缺乏津液。"渴",表示主觀愿望,是想喝水的感覺。

簡化字"干渴"的"干"源于繁體字"乾"(gQn),和易經(jīng)八卦的"乾"(qiWn)同字異音。乾卦是純陽無陰卦。"乾"是日照過長,干旱無雨,巫師祝咒乞雨的意思,引申為缺水、枯竭,與濕潤相對。同義詞有"燥","燥"是過度缺水,生火冒煙的意思;"涸",是形容江河湖澤的水干了;"枯",形容植物脫水。

"干"字古文之中也有,象形兵器,是護身的盾牌,現(xiàn)在成語之中還有"大動干戈"。"干"也指河畔、岸邊。《詩經(jīng)》中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可能與水濕相對。古代也有人偷懶,把"乾"簡寫成"干",比如"干杯"、"干貝"、"葡萄干"、"外強中干",等等。

人體的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津液枯竭,古人形容為干。津液為陰,干為陰虛,也就是津液不足。

《素問·經(jīng)脈別論篇》:"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意思是說,我們喝進體內的水,如果不經(jīng)過六腑消化,不會直接變成我們的津液;不經(jīng)過五臟的吸收、封藏,津液不會留在我們體內。水飲為至陰,六腑之中能消化水飲的首推屬性太陽,最熱的是小腸和膀胱;五臟之中能存津液者首推屬性太陰的肺脾。腎主閉藏,主要是指藏精。

很多人盲目相信所謂的科學,以為喝水就能變成體液,以為打吊瓶灌水就是補液。人不是試管,怎么會加什么就有什么。低于體溫的水,特別是冰水,首先要經(jīng)過口腔、食道、胃的加溫,這就要消耗體內陽氣。對于胃氣虛寒的人來講,根本接受不了,不是水入即吐,就是胃中絞痛,最終腹瀉了事。對于胃氣實寒的人來講,已經(jīng)麻木不仁,喝什么都無所謂,但是預后不良。普通人喝多了,會導致胃腸平滑肌弛緩,積液存水,水走腸間,瀝瀝有聲。

水在小腸中,被赤腸熱氣化解,分清泌濁。其中的清被脾吸收,這才是津,被肺宣發(fā)肅降,輸布全身。剩下的濁,分別被傳輸?shù)酱竽c和膀胱,伺機排出體外。

液的來源不是飲食,而是體內的貯藏精。這些精以腦髓、骨髓、膏肓、脂肪的形式存在于體內,需要的時候,在下焦丹田由元氣蒸騰氣化成為黏稠液體,由三焦輸布到全身,散布于腠理間,滋潤濡養(yǎng)細胞,滲入血管是為血液。

津與液不僅是黏稠與稀薄的問題,關鍵在于來源不同。腠理發(fā)泄,汗出溱溱,是為津,即便流失,也容易補充。而眼淚、唾液、精液、陰道黏液、胃腸黏液、膽汁是液,由精髓所化,流失以后,不容易補充。光喝水不解決問題,甚至會越喝越渴。

導致干的原因,一是陽氣過亢,首先是外感六淫邪氣中的火熱或燥熱邪氣,比如《素問·熱論篇》:"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干,不得臥也。"又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熱勝則腫,燥勝則干。"意思是說高燒的人,會耗傷津,導致干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