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與天地相容、相諧

佛性的開展 作者:蕭民元


附文:

筆者想乘此機會簡略地介紹一下老子的“道化”思想。

如上所述,筆者以為,其實老子也認同人類是充滿希望,可以自我提升到一個很高的境界,高到與天地同“大”的,《老子》一書顯然是他從一個極高的層次反觀人類的杰作。從上往下看,他看見了人類的愚昧,實在可憐,于是他提出了主張。他認為人類的災難起于不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其一是過分疏離自然地使人智盲動,其二是欲望不加節(jié)制而導致人性迷茫,其三是過分突出“自我”。所以他主張在精神方面要守靜篤;在欲望方面要知足;在生活的態(tài)度方面要有容,要挫銳,要若水,要玄同。他把守靜篤而又知足的玄同生活態(tài)度叫做“樸”。他認為人們只要過著“樸的生活”,就能投身于“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然漩渦中,與大自然共舞,全面地與“道”的德性相結(jié)合。如此就可逐步地實現(xiàn)“歸根復命”而得自“明”(不昧),達到與天地相容、相諧的光明境地。正所謂:

夫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周,周乃大,大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既然要人與道的德性結(jié)合,那么德性的表現(xiàn)是些什么呢?《老子》書中有如下的描述: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執(zhí)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厦?,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以上這些話的意義,對個人、團體、社會、國家乃至全人類,都顯現(xiàn)了廣泛的指導意義和全方位的應用性。故而,它不但使得政治家、哲學家、軍事家、企業(yè)家等思想類的人物喜歡它,而重視權(quán)術(shù)的權(quán)謀家與帝王之類的統(tǒng)治者更喜歡它,并稱《老子》一書為帝王術(shù)。這個稱呼對喜玩帝王術(shù)的人來說是對的,但老子的立足點當然更高,視野當然更廣闊,筆者以為不如把它看成“入世兼出世的參考法則”似更適當。

另外,順便在此再提出一個我個人的看法,當作本附文的結(jié)束。我以為在老子以前的中華文化特色里,有“道化”的特征。老子不是“道化”的倡始人,反而是“道化”的最后呼吁者。從孔子那時開始,“道化”已經(jīng)用不上力,因為社會已經(jīng)轉(zhuǎn)型。當時為數(shù)眾多的“高士”皆被時勢所迫,成為“隱士”。仁、義、禮、信等“德化”項目早已展開了新局。故而稍晚出現(xiàn)的天才——莊子,可被看成是“道化”的最后余光,可說是“道化界”在夕陽西下時,與落霞齊飛于天際的最后一只孤雁了。真是令人嘆息不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