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四次元空間是擁有立體空間特性和時間特性的一個整體性空間。這也就是現(xiàn)代科學家們,在理論上對我們這個可認知世界或宇宙空間的認定。
在這四次元的整體中,凡有空間特性之處就有時間特性,凡有時間特性之處就有空間特性。我們一般人對這兩種特性的認知,直覺上偏向于比較了解立體空間。至于時間呢,不問好像還知道,一問反而糊涂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時間呢?可以這樣來說吧: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客觀性的時間,只有客觀上的“時間性”和主觀上的“時間感”。時間性又是什么呢?就我個人的理解,時間性就是空間的彎曲變化性。一個沒有時間性的空間,就是完全處于靜止狀態(tài)的空間,例如三次元的空間就是如此。有了時間性,虛空就會彎曲和變化了。
為什么說虛空會彎曲呢?虛空不是什么都沒有嗎?什么都沒有的虛空怎會彎曲呢?那個彎曲又是什么樣子呢?其實,“什么都沒有”是我們低次元的認定??臻g是會彎曲的。從近代理論物理學的角度來看,虛空是真空不空的。虛空可以被看成是能量最后或最初的狀態(tài)。這個看不到、聽不到、摸不著的虛空,宏觀來看近乎均衡平坦,微觀則不同。微觀時,則見到處都局部性地充斥著不能想象的變化曲度(物質(zhì)就可被看成是高度卷曲的時空)。由于這種彎曲不屬三次元,不是我們經(jīng)驗中(立體世界)的那種彎曲,所以我們不但無法正確地說出它的樣子,我們甚至無法想象它的形狀。或者,換個角度來說吧,這種彎曲也可看成是虛空密度的變化吧!
時間性已如上述?!皶r間感”又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時間感來自變化快慢的比較,如果全宇宙只有一個變化,例如說虛空中只有一個球體在那里旋轉(zhuǎn),我們就無法說出它是轉(zhuǎn)得快還是轉(zhuǎn)得慢,只有當其他旋轉(zhuǎn)體存在的時候,有了相對性的比較,快慢的意義和感覺才會產(chǎn)生。宇宙萬有的變化是多樣性的,所以相對比較也是既多樣又復雜的。從一個深遠的角度來看,“相對存在性”乃是時間的基礎(chǔ),也是“時間感”的發(fā)源。
如從高于四次元層面來看我們的四次元,將會發(fā)現(xiàn)這個擁有廣大空間的宇宙,是一個充斥著局部曲度變化、蠕動不已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