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繼續(xù)來看莊子下面這一段議論:"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我們要想知道"真君",就像我們現(xiàn)在求道一樣,你能求到嗎?你求得到,它不離開你;你求不到,它也不離開你。你知道它,它也不增加一分;你不知道,它也不減少一分。所以"如求得其情與不得",不管你能否得到它,知不知道它,悟不悟得到它,都"無益損乎其真",都不益于它,也不損于它。因為真如本身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
人一旦生成為人,從母親的腹胎中生出來以后,就"稟受成形"了。你既生而為人,就不能忘身而等待形體耗盡。你的精神與外界相互摩擦不止,馳騁追逐于其中而不能停下來,這不是很可悲嗎?我們自從生下來以后,我們的精氣神就處于一種耗散狀態(tài),就是在人世間的各種關(guān)系之中,在是是非非之中,在榮辱、貴賤、是非、得失之中"相刃相靡",就是這個樣子。"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就像放出去的牛一樣,拉都拉不回來。
你想,我們要把自己追名逐利、爭勝求榮的心都收回來。你收得回來嗎?人往高處走啊,都是想趨吉避兇,都是想得不想失,這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原則,也是人生的一個基本動力,誰愿意顛倒這種價值觀???我天天想失而不想得,我想辱而不想榮,我想死而不想活,想窮不想富……可能沒有人會這樣想。但是道家的理念卻恰恰相反,它就是要和你反起來,要扭轉(zhuǎn)你的價值觀念。所以莊子在這方面,對人生、對世人的感覺還是悲觀的,他也是努力在賣他的勸世文,通過他的刻畫,對人生實質(zhì)的剖析,想讓大家回歸于道。
"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在這個社會中,我們煩惱多多,每天都在這些煩惱之中打轉(zhuǎn),你要想剎車,你要想心里不動,你要想臨時關(guān)閉,萬事如意,行不行呢?不行。世間的因緣來來去去的,你要想它停下來,它也停不住。因為外面的因緣你做不了主,所以,"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你說我干脆出家,拋開一切,這個就是要得止嘛!但是一般的人哪能止呢?不能止。所以莊子就說:"不亦悲乎!"你的生命不能做主,命運不能做主,人在社會上生活是很悲哀的,很可憐的。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我們疲憊了一生,天天修道,修了一百年也不見成功。有的人在政治上,有的人在經(jīng)濟上,無論怎么辛苦操勞也不見其成功。人一輩子的確是這個樣子的。"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誰成功了呢?
網(wǎng)上在論秦始皇。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的十年光景,搞了很多建設,頒布了很多政令,如修長城,修弛道,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文字;還要到關(guān)東去視察州郡,北到山東泰山、碣石、瑯玡臺,南到紹興。到郴州的時候還遇到了水怪,差點把船拱翻。走到博浪沙又遇到盜賊刺殺他,在咸陽微服私訪的時候又遇到強盜??傊軇诶?。北伐匈奴,南開南越,十年之中的工作量是相當大的。到底是怎樣滅亡的呢?可能還是跟接班人有關(guān)。如果是長子扶蘇繼位的話,可能會好些。但歷史不容假設,盛極一時的秦帝國,的確是迅速崛起,也迅速滅亡了。所以,"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人世間哪里去找什么成功啊?
"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拿我們來說,整天都在忙,做生意的忙生意,機關(guān)里的人忙職位,首長們在忙政績,老百姓就忙柴米油鹽,沒房子的想房子,沒有車子的想車子,沒有職稱的想職稱……總之,大家都在忙,忙了一生。莊子這里給你批死了:"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忙了一生,自己都不知道究竟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