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試尋求其特征(1)

中國文化要義 作者:梁漱溟


我們于此,不禁地愿問:何謂中國文化?它只是地理上某空間,歷史上某期間,那一大堆東西嗎?抑尚有其一種意義或精神可指?從上述

[1]參看朱謙之著《中國思想對于歐洲文化之影響》,商務(wù)印書館出版。中國文化個性之強來說,頗使人想見其植基深厚,故而發(fā)揮出來的乃如此堅卓偉大;其間從本到末,從表到里,正必有一種意義或精神在。假若有的話,是不是可以指點出來,使大家洞然了悟其如是如是之故,而躍然有一生動的意義或精神,映于心目間?——本書《中國文化要義》就想試為進行這一工作。

我們工作的進行:第一步,將中國文化在外面容易看出的,常常被人指說的那些特異處,一一尋求而羅列起來。這種羅列,從最著者以次及于不甚重要者,可以列出許多許多。盡不必拘定其多少。不過,當(dāng)你羅列之后,自然便看出某點與某點相關(guān)聯(lián),可以歸并;某點與某點或竟為一事。如此,亦就不甚多了。第二步,拈取其中某一特點為研究入手,設(shè)法解釋它的來由。前后左右推闡印證,愈引愈深;更進而解釋及于其他特點。其他特點,假如因之而亦得解答,即再進而推及其他??傊詈笪覀?nèi)裟馨l(fā)見這許多特點,實不外打從一處而來;許多特征貫串起來,原都本于惟一之總特征;那就是尋到了家。中國文化便通體洞然明白,而其要義可以在握。

這不過大致計劃如此,其余曲折,隨文自詳于后。

本書著筆于抗戰(zhàn)之第五年(一九四一)。我們眼看著較后起的歐洲戰(zhàn)爭,幾多國家一個接一個先后被消滅,真是驚心;而中國卻依然屹立于其西部土地上。論軍備國防,論經(jīng)濟、政治、文化種種力量,我們何曾趕得上那些國家?然他們或則幾天而亡一個國家,或則幾星期而亡一個國家,或則幾個月而亡一個國家;獨中國支持至五年了,還未見涯涘。顯然對照出,不為別的,只是中國國太大而他們國嫌小而已。國小,沒有退路,沒有后繼,便完了。國大,盡你敵人戰(zhàn)必勝攻必取,卻無奈我一再退守以后,土地依然甚廣,人口依然甚多,資源依然甚富。在我還可撐持,而在敵人卻已感戰(zhàn)線扯得太長,時間拖得太久,不禁望洋興嘆了。平時我們的國大,自己亦不覺;此時則感觸親切,憬然有悟。

這自是祖宗的遺業(yè),文化的成果,而后人食其福。但細想起來,食其福者亦未嘗不受其累。中國之不易亡者在此,中國之不易興或亦在此。譬如多年以來中國最大問題,就是不統(tǒng)一。假如中國只有廣西一省這般大,不是早就統(tǒng)一了嗎?局面太大了,領(lǐng)袖不易得人??梢詾樾【置骖I(lǐng)袖者,在大局面中未必能行。即令其人本質(zhì)上能行,而機緣會合資望養(yǎng)成亦倍須時間,大非易事。且人多則問題多,局面大則問題大。一處有問題,全局受影響;中樞不就緒,各處難進行。尤其可注意者,在小團體中,每一分子可覺知他的責(zé)任。團體愈大,則團體中每一分子的責(zé)任感覺愈輕微;團體太大了,浸至于無感覺。一個大家庭的人,易于懶散;一個大家庭的事,易于荒廢,就是為此。反之,一小家人就很容易振作。若分析之,又可指出兩面:一面是感覺力遲鈍;一面是活動力減低。從前廣西有兩年戰(zhàn)亂遍全省,而在北京只我們和廣西有關(guān)系的人知道,大多數(shù)人則無聞無睹。當(dāng)東北四省為敵人侵占,鄰近各省受到威脅,尚時時有所感覺;遠處南方各省便日漸淡忘,而無所覺。這都是國太大,人們感覺遲鈍之例。有時感覺到問題了,而沒有解決問題的勇氣與興趣;或者一時興奮,奔走活動而不能持久;則皆為活動力貧乏之證。猶如力氣小的人,望著千鈞重擔(dān)不作攘臂之想;或者攘臂而起,試一試,終于廢然。須知奔走活動,不怕遇著人反對,而怕得不到什么反應(yīng)。得不到什么反應(yīng),便不想再干。在太大的國度內(nèi)如中國者,卻每每是這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