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ACTEUR 演員

電影理論與批評辭典 作者:(法)雅克·奧蒙


這一術(shù)語在17世紀初表示一部劇作中的人物(來自拉丁語詞匯“actor”)。其現(xiàn)代意義則指在舞臺上和銀幕上以表演角色為職業(yè)的藝術(shù)家。它有別于強調(diào)專業(yè)表演者的才能和舞臺實踐的另兩個名詞:“comédien”(喜劇演員、演員)和“interprète”(詮釋者、表演者)。

通常,人們把演員分成對立的兩類:感受和體驗所扮演人物的一切情感,并且追求移情神入的“本色”演員;與之相反,則是善于控制和模擬這些情感的演員,那是“詩人操縱的出色傀儡,詩人向他指出每句話應(yīng)當采用的真正形式”(狄德羅,《演員悖論》,1775)。電影只是強化了源自戲劇的這種分類,區(qū)分出演員的兩大派別:一是名角巨星,一是千面風華的演員。前者常常來自戲劇舞臺,譬如,愛米爾·強寧斯、哈瑞·博爾、路易·汝威或杰拉爾·德帕爾迪厄。后者則較少為天賦所累,可以適應(yīng)完全不同的作者的世界,譬如,康拉德·維特、斯賓塞·屈賽、夏爾·瓦內(nèi)爾或阿蘭·德龍。

電影亦可采用非專業(yè)演員,從而為上述分類擴充了一個層面。非專業(yè)演員是導(dǎo)演操縱的玩偶,導(dǎo)演利用的是他期望于表演者的自然本色(身形、舉止和聲音)。在這類情況下,亦存在諸多彼此十分不同的層面:從扮演一個角色的業(yè)余演員(雅克·羅齊耶或埃里克·羅麥爾影片中的業(yè)余演員),到扮演自身角色的業(yè)余演員(譬如,戈達爾用于《蔑視》中的弗里茲·朗格,或用于《狂人皮埃羅》中的雷蒙·德沃思這類“真實人物”,或皮埃爾·佩羅的《為了世界的延續(xù)》中,圣–洛朗的漁夫這類直接電影中的人物),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因此,演員的表演風格可以界定電影史中的風格的演進。早期電影是按照身形聘用非職業(yè)群眾演員?!八囆g(shù)電影”標志著戲劇演員第一次進入電影場景,后來,場景調(diào)度需要專為電影培養(yǎng)的演員,以此對抗被認為過于混雜的戲劇性。譬如,自《死囚越獄》始,羅貝爾·布萊松就為了他的“電影性”拒絕使用職業(yè)演員,而是按照“模特兒”的聲音、體態(tài)和可塑性去選擇“模特兒”。

最后,人們還曾建議優(yōu)先研究演員對戲劇演出的成功和讀解影片時所起的作用,甚至以“演員論”取代“作者論”(穆萊),在這里,演員將單憑自己的出色表演就可凌駕于導(dǎo)演之上。

⊙: 動作;庫里肖夫;明星制

□: 巴拉茲,1924年;布雷內(nèi),1998年;戴爾,1979年;愛森斯坦,1933—1946年,1974年;戈特爾和文森多,1993年;庫里肖夫,1920年;林德賽,1915—1922年;麥格里甘,1975年;莫蘭,1956年;穆萊,1993年;帕維斯,1980年;普多夫金,1926年;雷伊,1992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