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孩子不會與懂得傾聽的父母逆反

21世紀,家庭這樣教育孩子 作者:喬聞鐘


每一個家庭的父母都愿意了解自己的孩子。而良好的家庭教育,也一定是建立在良好的溝通和了解之上的??墒菫槭裁春芏喔改赋38袊@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呢?其實,問題常常出在很多父母從一開始就沒有注意要去傾聽孩子的心聲。

一些家長不管孩子已經(jīng)長到多大了,都認為孩子還小,什么都還不懂,需要父母替他們思考,替他們打算,生怕孩子的事自己做主后就會出差錯。因此,這些家長通常是一見到孩子,就沒完沒了的叮囑,甚至喋喋不休地成天耳提面命,孩子基本上沒有說話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養(yǎng)成了只聽不說的習慣。慢慢長大后,自己有了自己的主見,家長的話他們認為說得對就聽,認為說的不對就“一只耳朵進一只耳朵出”地我行我素,既不把家長的話當回事,也失去了向家長傾訴的興趣。

另一些家長則是因為工作忙,最初只是無意識地無暇顧及孩子的所思所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習慣,家長與孩子之間無話可說,或者不知道該說些什么。慢慢地,兩代人之間因為互相不了解而頻頻產(chǎn)生誤解,并逐漸產(chǎn)生隔閡。

一個人愿意對另一個人說出自己的心里話,首先一定是彼此信任的。如果父母一方一味地將孩子置于“受教育”與“服從”的地位,處于不平等關系之中的孩子怎么可能向父母敞開自己的心扉呢?并且,如果父母與孩子之間從來就無話可說,那么父母在希望了解孩子的心思時就更無從得知了。

我相信,每一個家長都是希望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每一個成長階段的內(nèi)心世界的。我建議從以下方面進行嘗試:

1. 形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剛開始做父母時,因為孩子小,還不會說話,所以家長需要用柔聲細語和商量的口氣對孩子多“說”,使孩子從父母的言語中學會說話,并接收“愛”的信息。等到孩子能夠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表述時,家長則要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從多“說”轉為多“聽”。

在人們的交往中,多數(shù)人都習慣將對面的那個人當成聽眾,而不會注意把自己擺在“聽”的位置上,長此以往,“不愿意”或者“不會”做聽眾的那個人,是不會擁有真正的朋友的。家庭關系中,父母希望做孩子的朋友,就更是要學會“聽”。而不是一味地“說”。試想,你不去聽孩子說什么,怎么知道他在想什么?你不給他說話的機會,他心里的話怎么說得出來?你又怎么能了解他、幫助他、管教他?

聽孩子說話也有藝術。當發(fā)現(xiàn)孩子需要向你說出什么時,父母一定要以“關注”的眼光鼓勵他,讓他沒有顧忌地說完想說的話。這種時候,無論你有多忙,都應停下正在做的事面向著他,保持目光的交流。在仔細聽的過程中,要通過點頭或不時地“嗯……”,“是的……”等來表示對他說話內(nèi)容的注意。

在“聽”的過程中,父母要不時地總結、重述或復述孩子所講的關鍵內(nèi)容,包括他的感受以及導致這種感受產(chǎn)生的原因;用語言對他的所說、所想做出及時的回應。與此同時,可以不時地插入一些簡單的提問,這樣不僅表示你對孩子的講述的重視,還能幫助孩子理清思路,提高孩子的表述能力。

在孩子幼小時,父母千萬不要以忙為借口,或者以他不懂事而忽略他說話的愿望。因為孩子玩性大,忘性也大,等你忙完了再想聽他說,他可能已經(jīng)忘了要說的事情,或者他已經(jīng)沒有要跟你說的興趣了。更糟糕的是,越小的孩子心理越脆弱,或許你某一次無意識的忽略,就會讓他形成“不愛說話”的性格,使他變得“不會”說話,這是多么讓人遺憾的失誤!

2.當孩子做錯了時不要急于批評,先聽他解釋

孩子從一個混沌的世界進入我們的生活,需要了解、學習的事情太多太多,父母要有耐心幫助他完成一生中各個階段的學習,不能急于求成。如果他們做得不夠好,或做錯了什么,我們不要急著下結論批評,要先聽孩子講過程。在講的過程中最好不要打斷,即使有問題也要等孩子講完,再心平氣和地提出問題聽他解釋。孩子如果真的做錯了事情,也會在父母“循循善誘”的問題中,認識到自己錯在了哪里。如果父母一開始就批評甚至訓斥,孩子不僅會產(chǎn)生抵觸情緒,既聽不進批評,也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以后也懶得跟你說、跟你解釋,逐漸地對父母封閉自己。

尤其在孩子年幼時,當他主動告訴你自己做過的錯事,父母更要注意表揚孩子的誠實,然后根據(jù)實情分析這件事情錯在哪里。

記得我的兒子上小學五年級時,一天他放學回家告訴我,他和某某打架,把對方的鼻子打出血了。我當時很驚訝,因為兒子很少與同學發(fā)生糾紛,何況是打架!我盡量以平和的語氣問他:“怎么回事呢,你們不是最好的朋友嗎?”他把事情的經(jīng)過說了一遍。原來是他們幾個同學出去玩時,那個孩子走在他的后面一直用腳踹他,雖然兒子抗議過,但是那孩子正在興頭上沒有理會,所以就有了這樣的結局。兒子說,自己不是有意要打他的鼻子,是因為太生氣沒有注意。

知道情況后,我首先肯定了事情的起因不是他的錯,但是也告訴他,后來他的反應也有點過火了。于是,我還是以平和的語氣對他說:“某某確實不該那樣去逗你,但他只是鬧著玩兒,并不是故意要傷害你。你還擊他一下讓他停止也是可以的,但是你打得太重了啊,把他的鼻子打出了血就更不對了!所以,你要主動找他對自己的失手道歉,并請他原諒?!眱鹤玉R上心服口服地到那個孩子家里,對那個同學和他的媽媽說了這件事情,表達了自己的內(nèi)疚和歉意。結果,兩個孩子互相都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絲毫沒有影響到兩人以后的關系。

其實,孩子打了人本來就心虛、害怕,同時也內(nèi)疚。他向自己信任的人把這件事情說出來,不僅解除了內(nèi)心的恐懼,也是想知道他接下來該怎么做。如果我一聽說此事,就不問青紅皂白地訓斥他,甚至打罵他,那么孩子先被激怒的環(huán)節(jié)就可能被忽略。即使孩子被迫去賠禮道歉心里也會不服,搞不好兩個小朋友真的就因此反目了。而且,孩子以后遇到事也不愿再告訴父母了。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當孩子做了錯事,一定要鼓勵、啟發(fā)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解釋。通過解釋,我們才可以知道孩子的心理過程,了解他的看法與態(tài)度?!敖忉尅?,并不僅僅是針對事情本身,得到“解釋”的機會與擁有“解釋”的能力,將會對一個人的良好性格形成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很多時候,孩子的“錯”事一經(jīng)解釋,大人才會發(fā)現(xiàn),那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場誤解。

3.注意為孩子保守秘密,才可能繼續(xù)“聽”下去

每個人都有自己秘密,或一些不愿意讓別人知道的事情,小孩子也不例外。由于孩子年幼未經(jīng)事故,許多在成年人看來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對于他們來說,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情。因此,父母在與他們相處的時候,要學會用他的眼光去看待他所遇到的事情,學會先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即便是一些關于孩子“好笑的”、“好玩兒”的事情,也不要輕易說給別人聽,否則他會認為自己隨時都會被“出賣”,從而對你隱瞞自己的所有。

比如,兩三歲的孩子有時會尿濕褲子。大人們碰到一起時免不了都會說起孩子的這些糗事,一是交流交流情況,二是當成父母間的談資與笑料。但是一些大人見到小小的當事人時,總喜歡拿這樣的事情去逗孩子:“哈,你昨晚把尿撒到床上了,是不是???”孩子雖然不會回答也不會辯解,但對小小的他來說這畢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他一定會在心里說:這個阿姨怎么知道的呢?肯定是我媽媽告訴她的!類似的事情多發(fā)生幾次,他會想,我這樣“丟人”的事情媽媽都會告訴別人,以后有什么“情況”千萬不能讓她知道了!

再比如,孩子把班上同學的事情向爸爸媽媽聊了。父母通常認為這些小孩的事不是什么多大的事兒,家長之間聊天時,會口無遮攔地說:“聽我兒子(女兒)說,某某的學習不咋地。………”這樣的話傳來傳去,當那個“學習不咋地”的孩子知道后,怒火沖天地問到你的兒子(女兒):“我學習不好管你什么事?”時,孩子肯定是懊悔、生氣到了極點!可以想象,他以后還會不會再與你聊他知道的事情,與你聊自己的心里話。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那些為孩子不跟自己說心里話而苦惱的父母可以反思反思,自己是不是沒有把孩子的這些小事當回事?是不是無意中向別人透露了許多孩子這樣的“秘密”?如果是這樣的,趕緊找適當?shù)臋C會與孩子交交心,真心誠意地向他檢討并道歉,承認自己的錯誤,向他保證以后一定不會再有這樣的事情發(fā)生!這樣做后,我相信孩子會原諒你的——畢竟,幼小的孩子需要信賴、依靠他最親近的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