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在孩子剛呀呀學語時,就急著讓孩子認字、數(shù)數(shù),稍大一些,就讓孩子開始做簡單的算術,照著小學、中學的課本讓孩子寫作業(yè)……家長認為,“神童”、“人才”就是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的啟蒙教育很重要,但并不等同于過早讓孩子接觸將來要學習到的知識。
1.不要致力于把孩子培養(yǎng)為神童
智力超常的神童不是被培養(yǎng)出來的,而是本身所具有的潛質被發(fā)現(xiàn)而已。
某幼兒園根據一些父母的迫切需求,制訂了培養(yǎng)神童的計劃:2歲識字,3歲閱讀,7歲讀初中,15歲上大學。一年的學費高達十萬元。就算這個“偉大”的計劃能夠在每一個入學兒童身上實現(xiàn),15歲上大學與18歲上大學的區(qū)別,不就是3年的時間嗎?然而,可憐這個提前3年上大學的孩子,卻在別的孩子嬉戲玩耍,親近大自然的時候被圈在了書桌邊;在別的孩子知道怎樣與同伴一起往前走的時候,這些孩子只能獨自與書本打著交道。
我們?yōu)槭裁床荒茏屪约旱暮⒆訌娜莸亻L大?每個人按照生命的進程,從一個人生階段到另一個人生階段。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僅在歷練中完成了每個階段的人生蛻變,也在每一個階段獲得了不同的人生樂趣,從幼稚逐漸趨于成熟。這是人的自然生命過程。有這樣一個過程的人生,才能算是完整的人生。
有一對聰明的夫妻,丈夫是博士,妻子是碩士。他們的兒子也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非常招人喜歡。一天我正和兩歲多的小家伙逗樂時,孩子的保姆告訴我說,孩子認得不少字了,他的爸爸媽媽計劃讓他在18歲時完成博士學業(yè)。我聽了后很有些震驚??粗@個天真可愛的、懵懂的孩子,想著或許因為父母的雄心壯志,他的自由與快樂將很快被剝奪,我心里不由得一陣酸痛。于是,我決定找孩子的父母談談。通過與他的父母交談,我得知其父親的想法其實就是不外乎要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創(chuàng)造一個“神童”的奇跡。我問這個父親:“你們生這個孩子的目的,是為創(chuàng)造這個所謂的‘奇跡’做實驗嗎?”他說:“實施這樣的計劃是為了讓孩子早日自食其力?!蔽依^續(xù)問他:“你家里的經濟出現(xiàn)了問題,需要孩子早日替父母分擔嗎?”他接著回答說:“我們家的經濟還可以?!庇谑俏艺f:“你如果真的愛你的孩子,就不要剝奪他成長的樂趣,你讓他那么艱苦的活著還不如不要生他!”過了幾天,孩子的父親告訴我,我那天和他的交流讓他反省,也讓他感到慚愧,他和妻子商量后已經放棄了那個所謂的“神童計劃”。
我的一個學生大學畢業(yè)后,當了一名政府的鄉(xiāng)鎮(zhèn)干部。由于基層工作繁雜,自己又有學習計劃與學習任務,她無暇對孩子進行目前流行的幼兒識字、算術等超前教育。但是這個年經的媽媽卻盡量抽空陪伴孩子,并注意觀察他的興趣,針對孩子的好奇心對他進行引導,從來不忽略孩子提出的任何問題,孩子和媽媽就如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現(xiàn)在這個孩子7歲多,上小學二年級,他幾乎在每次的考試中各科成績都是滿分,還是班里的班長。這次期末老師給他的評語是這樣寫的:“你是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一個讓老師放心的孩子;你聰明理智,知識面較廣,很多時候老師就沒有把你當成一個小孩子。老師希望你能用你的行為和語言,去感染班上的每一個孩子?!?/p>
我的孩子在剛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他的一個同學的家長找我商量,希望我的孩子在周末與她的孩子一起去市里的“奧數(shù)班”學習,我委婉地回絕了??墒撬M约旱暮⒆佑腥送?,于是找到我的孩子講了課外學習將獲得的優(yōu)勢。孩子聽說參加了“奧數(shù)班”的學習,數(shù)學成績就可以超過其他同學,便高興地回家告訴了我。
我的想法是:孩子的學習情況不錯,也沒有偏科,不希望他為追求某一科成績的拔尖,在這一個科目的學習上花費太多的精力,影響對其他科目的興趣。我認為,小學、中學都是打基礎的階段,所有需要學習的科目都應該學好。而且,小學至初中階段的課程并不難,孩子的學習時間不能只花在學校的教學科目中,應該讓他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有看課外書、干家務活和玩兒(包括體育鍛煉、學習琴藝)的時間。我相信,孩子在勞動與玩耍中,可以既怡情又益智。
當我把自己的想法與意見告訴孩子后,孩子也表示認同。與孩子商量后,我建議他去少年宮航模班學習。結果孩子在航模班里既玩得開心,又鍛煉了動手能力,也通過學習做航模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有的東西。
2.書讀得多并不見得就會成為人才
一些孩子在家庭的引導下,認字早,讀書多,在童年時候顯現(xiàn)出了某種超越同齡孩子的能力。然而,在人生的幼兒階段顯現(xiàn)出的這樣或那樣的能力,只不過是某一方面的靈氣,距離社會需要的“人才”標準還有很長一段距離。這些靈氣最終能否成為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才干,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通力合作,并非僅僅提前幾年讀書就能實現(xiàn)。
上世紀八十年代涌現(xiàn)出一批少年大學生,不少家長爭相仿效。于是,父母從孩子剛睜開眼睛就讓其認字,孩子能認字以后除了讀書、寫各種作業(yè),其他什么都不讓孩子干。孩子雖然成了少年大學生,卻因連最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都不具備。
3.早早接觸課本的孩子如果不能一直超前,反而影響正常學習
許多父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在幼兒時期有某些方面的天賦時,通常一時興起,買回許多書與學習材料,迫不及待地、毫無計劃地,甚至是“即興”地教授一些知識,比如認字、算數(shù)、學外語、背唐詩宋詞等。過一陣子以后,家長要么失去了興趣或耐心,要么因為各種各樣的忙碌而中途退卻,或者因為孩子失去了興趣而放棄。
也許家長會對這樣的半途而廢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孩子反正是要上學的,上學后該怎么樣還怎么樣??墒沁@樣被“培養(yǎng)”了一陣的孩子進到學校以后,對需要循序漸進的學習失去了新鮮感:哦,就這些東西呀,我都已經知道了。于是孩子可能盲目地自以為是,對老師講授的內容不感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孩子輕則養(yǎng)成不好的學習習慣,重則由此厭學。
我認識的一個母親是小學老師,她的兒子在自己的精心調教下,五歲就能閱讀報紙,能完成小學二年級的算術作業(yè)。另一個父親因為自己發(fā)展得不順利,為了彌補自身的不如意,將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兒子身上,孩子剛剛會說話,就教他認字算數(shù),背誦唐詩宋詞,孩子如果要外出,這個父親一定伴隨左右,絕不單獨讓孩子出門。孩子學齡前就完成了小學三年級的課程。
這兩個孩子曾經讓許多父母羨慕??墒?,兩個孩子最后都沒有考上大學;而且,因為肩負家庭的重任,飲食營養(yǎng)豐富,卻又長期被要求在家里看書,沒有時間鍛煉,兩個孩子都變得肥胖。類似這樣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
我們從那些“神童”、“少年大學生”的求學過程可以看到,對超前“成才者”的培養(yǎng),實際上是舉整個社會之力量的過程:十來歲就去上大學的孩子,首先是家庭要有持之以恒的“系統(tǒng)教育”規(guī)劃;進入高等學府后,孩子通常由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長的陪護,還需要家庭做出犧牲;孩子所在高校通常會為這樣的學生制定專門的培養(yǎng)計劃,因材施教……然而,如果“超前生”終未能成正果,這些資源的浪費與損失計將是難以計算的。
即使孩子如愿地被培養(yǎng)成為“超常生”,但他們身上也背負著巨大的壓力。他們通常被寄予了厚重的期望。來自各方的壓力將會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們必須不能落后,往往以失去生長、生活的樂趣為代價,否則,他們無法面對親人與社會對他們的重望。
作為父母,與其讓孩子這么過著他們的年齡難以承載的生活,為什么不讓他順其自然地、快樂地長大成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