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智慧呢?
按照亞力山大·貝恩的理論,對“差異”的感知是智慧活動的開始,頭腦發(fā)展的第一步是對“差異”的辨別。對外部世界的知覺基礎(chǔ)是“感覺”,收集材料并將這些材料加以區(qū)別是形成智慧的最初過程。
從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種種行為中我們發(fā)現(xiàn),兒童智慧的發(fā)展并不像機械分析心理學家所認為的那樣,智慧是在外在條件催化下慢慢發(fā)展起來的。機械分析心理學家認為,智慧是我們通過自己的感官,從環(huán)境中獲得外部物體的印象,然后這些印象會保留在我們的記憶里,變得有條有理,逐漸形成我們所說的智慧。他們認為兒童聽憑環(huán)境的影響,在心理上只能被動接受,也就是說,兒童的智商是完全被成人控制的。還有人認為,兒童不僅在智慧上是被動的,而且也沒有自己的思想,像一只空瓶子,可以被隨便填滿。
現(xiàn)在教育界認為:對孩子的教育,在重視環(huán)境對兒童智慧發(fā)展的影響的同時,更要強調(diào)孩子內(nèi)在的敏感性。孩子從出生到5歲多,一直存在一個敏感期。這段時間是兒童積極觀察環(huán)境的人生階段,他們能以我們成人無法想象的方式,通過感官從外部世界感知印象。作為一個積極的觀察者,孩子是根據(jù)一種自身內(nèi)在沖動的需要,以某種感覺或者特殊的興趣來挑選他的感官對象的,從而有選擇地獲取體驗。也就是說,他不會像照鏡子一樣全盤接受外部世界,而是通過各種感官去接受或感知周圍的一切。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W James)談到,從來沒人可以感知到一個物體的整個面貌,同時表達了這一見解:每個人因為個人的局限,只能看到一個物體的部分狀況,也就是說一個人描述物體,往往是根據(jù)自己的感覺和興趣來考慮的。于是對于同一個物體,人們往往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詹姆斯為此找到了一個巧妙的例子,他說:“如果你穿著一套新衣服并且感到滿意的話,你出門的時候就開始專注地觀察別人是否穿著同一款式的衣服。假如你在車流滾滾的公路上這么看,那就極有可能喪命車輪,非常危險?!?/p>
也許我們要問,到底是什么讓孩子們在無數(shù)的外界事物中挑選出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呢?他們選擇某種體驗的特殊興趣是什么呢?詹姆斯所舉的例子不可能存在,因為這個兒童不會受到外界因素狹隘的影響。孩子生下來的時候是一無所知的,是靠自己的力量不斷向前發(fā)展的。那種所謂特殊興趣的形成緣于他們在敏感期中的某種理性,這種理性會不斷靠外界環(huán)境去獲取印象,并有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下去。
這種理性給兒童提供了生命的動力和能量。反過來,各種被汲取的印象在大腦中被整理排列起來,為理性服務,來完善理性。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兒童對外界事物感興趣,會被光纖、色彩和聲音強烈地吸引住,通過感官汲取印象的需求如饑似渴。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理性是自發(fā)的,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顯然需要我們成人的尊重和幫助。
關(guān)于這一點,我想起一個特別有趣的例子:
一天,家里的保姆抱著只有1個月大的嬰兒到叔叔的房間。嬰兒看到他的爸爸和叔叔在這個房間里說話,這兩個人身高差不多,年紀也差不多。這個時候嬰兒忽然哭鬧起來。原來嬰兒從出生到現(xiàn)在從未被帶出過出生的房屋,當他看見兩個類似的人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屋子里的時候,便害怕起來。后來我們建議他們在嬰兒的視線范圍內(nèi)分開,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結(jié)果,這個嬰兒看著其中一個,凝視了他一會兒,突然呵呵地笑起來了。但隨后他又變得很焦慮,他馬上端詳另一個人,看了一會兒,他也對那個人笑了。他看來看去,表情一會兒焦慮,一會兒高興,直到他終于認識到這兩個人不是同一個人為止。其實在這個嬰兒的記憶里,他分別見過這兩個男人,他們各自在不同的場合與嬰兒玩耍過。最后,這個嬰兒終于意識到,在屋子里有一個不同于他的母親和保姆的人,而他認為只有一個男人的時候,突然同時看到了兩個男人在一起,他的思維一下子又接受不了了,所以又恐慌起來。雖然出生還不到1個月,但在他努力仔細辨認兩個熟悉又陌生的男人的過程中,卻感覺到了人類自身的理性其實有時候是不可靠的。在孩子的這種狀況下,作為成人,我們應該意識到并積極主動地去幫助孩子。這樣的幫助將使嬰兒走出最初艱難的一步,并開始思考,以便獲得更多的體驗。
這里還有年齡稍大一點的例子:
一個8個月大的孩子坐在地板上玩印著花朵和小孩圖案的枕頭,他一會兒聞聞枕頭上面的花兒,一會兒又親吻上面的小孩子。旁邊的保姆看到他這個樣子,以為他也同樣會對其他東西感興趣,于是急急忙忙又拿來許多東西給小孩玩,結(jié)果小孩子很不開心地丟開手里的小枕頭哭起來。其實保姆的做法是不對的,因為在玩枕頭的過程中,孩子正在識別圖像,然后要把它們存儲在記憶里。他想通過平靜、愉快的心情來組織自己的思想,而這種活動突然被保姆打斷了,他自然就會感到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