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的嬰兒用感覺來引導他們最初的心理塑造,但是這樣的過程很可能是隱藏的,談不上有什么表達方式。有些人認為這種說法并不正確,他們認為盡管嬰兒在發(fā)聲器官上沒有表現(xiàn)能力,但是,語言表達能力已經完全形成了。
事實上,已經存在的是構筑語言的基本素質,心理世界在整體上都是類似的。大自然賦予了嬰兒創(chuàng)造的天賦,使他們能借助外界的環(huán)境建筑自己的心理世界。
嬰兒的成長取決于什么呢?生物又是如何成長的呢?
我們以前說的發(fā)育成長,重點都是說外在是成長表現(xiàn),很少提到內部的表現(xiàn)。而最近,我們終于開始探討某些特殊的內部機制。
現(xiàn)代科學從兩個方面對嬰兒的成長做了研究,一方面是研究身體發(fā)育成長的內分泌腺;另一方面是研究兒童的敏感時期,我們能從中了解到嬰兒的心理成長。
荷蘭科學家德佛里斯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了動物的敏感期。兒童也有敏感期,我們在學校中認識到這一點,并應用到教育中去。
所謂的敏感期是指兒童在發(fā)育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種本能感覺,其目的為了獲取某種自身需要的東西,而一旦掌握了這種東西,感覺就消失了。因此敏感期是過渡性的。
德佛里斯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發(fā)現(xiàn)蝴蝶的幼蟲出生后不能吃大的樹葉,只能吃樹尖上的小嫩葉。雌蝴蝶習慣將卵產在樹干和樹枝連接的角落里。幼蟲破卵之后就要自己覓食,它需要的嫩葉在樹枝另一端的最高處。幾乎是一種本能的驅使,幼蟲能自己爬到頂端,尋找到嫩葉。既然無人告訴它嫩葉生長的位置,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事實上,幼蟲是通過感覺來判斷的,它對光有非常強烈的感覺,光吸引著幼蟲向最亮的地方爬過去,找到嫩葉。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等到幼蟲稍微長大能吃別的東西的時候,它那種對光的敏感就消失了。過了這段時期,它對光線已經無動于衷,變得漠然。運用本能來生存的時期逐漸消失,幼蟲只能開始尋找別的生活方式。
發(fā)展到一定時期,幼蟲又擁有了另外一種感覺,就是擁有翅膀變成成蟲。在這個時期內,無論面對多么誘惑的食物,它都會主動禁食。它把自己封閉在繭里,慢慢變成成蟲,長出美麗的翅膀。
除了蝴蝶外,蜜蜂幼蟲也會有一段敏感期。雌性蜜蜂都有變成蜂王的可能,但是,蜂群只會選出一個蜂王。工蜂為候選的蜜蜂制造一種特殊的物質,科學家稱之為“蜂王漿”,候選的雌蜜蜂在蜂王漿的滋養(yǎng)下變成蜂王。此時如果幼蟲不好好把握吞噬期,它的身體就無法發(fā)育成蜂王。
我們從昆蟲的例子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關鍵的問題,在幼年敏感期內,如果積極推動,便能完成驚人的事情;反之,如果忽略掉這一時期,未加以好好利用,便無所成就。
人類也是一樣。兒童如果不能在他們的敏感期內把握住自身的感覺,吸取成長所必須的養(yǎng)分,完善心理塑造,便永遠失去這種機會。
在嬰兒的眼里,所有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東西,對于他們來說都是新奇美妙的,他們從無知中進入這個五光十色的世界,他們依靠什么去辨別事物?如何獲得語言的天賦,從而掌握細微差別的語言?他們?yōu)槭裁茨茉诳鞓?、簡單、不知疲倦的生活中學到適應新環(huán)境的東西?我們成人適應一個新的環(huán)境需要很大的努力和許多幫助,盡管我們在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時很刻苦努力,但永遠也達不到嬰兒時期學習母語時那種完美的水平。
兒童是在敏感期內獲取感覺,從而了解和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的。這感覺就像是一盞照亮內心的明燈,也像是一束電流,使兒童能夠與外面的世界頻繁交流,而他們的每一次努力都使這種能力得到增長。兒童在敏感期內完全獲取所需的信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敏感就慢慢變淡,直至消失,接踵而來的就是對外部世界的漠然和麻木。
嬰兒對世界充滿好奇,他們總是充滿活力,從外面的世界中獲得心靈的震撼,從而有所獲取。他們總是不間斷地在吸取營養(yǎng),當一種心理激情漸漸熄滅后,另外的心理激情又會迸發(fā),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們總是充滿喜悅和歡樂。人類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過程,才會獲得智慧,才能創(chuàng)造一個豐富的心理世界。當兒童時期的這個敏感性過去之后,隨著年齡的增大,便無法通過感覺再獲得知識,只能是通過思考、實踐和研究去獲得。這種過程是痛苦而疲倦的,成人會漸漸地變得漠然,有了無數(shù)的煩惱,不再有時間去思考兒童心理與成人心理之間巨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