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靈臺即靈山,佛自在心間(5)

給大忙人看的佛法書3 作者:吳正清


∷藏經(jīng)閣∷

一位到山下辦事的禪師,在路上行走時看到一位老太太在一個角落里小聲哭泣,邊哭邊擦眼淚。于是禪師走過去詢問:“老人家,什么事情讓你哭得這么傷心呀?”這位老太太說:“哎,禪師你有所不知啊。這一輩子,我就生了兩個女兒,她們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嫁人了。可是這倆女兒一個嫁給了賣傘的,一個嫁給了賣鞋的。晴天的時候,我就擔心賣傘的女兒的傘賣不出去;雨天的時候,就不會有顧客去買另一個女兒的鞋。我一想到這里就傷心難受??!”

禪師說:“原來是這樣啊。你不妨這樣想,下雨了,我一個女兒的傘肯定好賣了!天氣好了,我另一個女兒的鞋子賣得好了!如果這樣想,不管是雨天還是晴天,是不是都會認為是件令人高興的事呀!”

聽完禪師的話,老太太覺得很有道理。從此愛哭的她再也不哭了,無論晴天還是雨天都很開心。

∷浮世相∷ 一位哲人曾經(jīng)這樣說過,生命本身就是一團欲望,當欲望不能滿足的時候,生命便痛苦,當欲望滿足后,卻又感到無聊。雖然我們未必會認同欲望滿足后便無聊的說法,但對于在沒能滿足欲望之前的痛苦卻是人所共有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現(xiàn)實中的我們很少去想自己已經(jīng)擁有的一切,而總是竭盡全力去追尋自己還沒有的東西,總認為在那些沒有的東西里才有幸福和快樂在等著自己,只是在追尋過程中往往忽視了眼下的快樂。

《內(nèi)經(jīng)》有言:“老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少一分欲望便多一分快樂。遺憾的是,在順境面前,人們的感覺往往非常遲鈍,而當痛苦來臨,憂慮增多,恐懼增強,人們就變得非常敏感。例如,當你平安無事、無病無災(zāi)時,對周圍毫無感覺;反之,當健康一旦喪失,其感覺就會十分強烈。我們每天都離不開日光、空氣、水,可是我們并不特別關(guān)注和揣摩它們存在的意義,可是一旦失去它們,哪怕其中的一個,人就會感覺痛苦非常。如此來看,我們生活的所謂幸福,常常是一些我們最不能感覺到的事情。

此外,我們不要常常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痛苦的人還有很多。樂觀的人,總是開開心心的,內(nèi)心充滿愉悅和滿足;悲觀的人,經(jīng)常悲悲切切,內(nèi)心充滿煩惱與苦悶。其實,形成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差別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們觀察生活的角度不同。對此,英國偉大的劇作家蕭伯納有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他說,假如桌上有半瓶酒,有人高喊 “太好了,還有半瓶”!無疑,這是一個樂觀的人,而有的人則不是這樣,他們會惋惜地感嘆:“糟糕!只剩下一半了。”顯然,這是一個悲觀者,他看到的是半個空瓶子。酒本無多少,瓶子也并無不同,可是僅僅是由于觀察它的角度不同,便有了樂觀與悲觀之分,這足以說明從什么角度來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是多么重要。

我們都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人之一世,在看似平坦之人生旅途中荊棘叢生。挫折之于人,猶如狂風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只是,令我們不得而知的是,百世滄桑,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氣消沉;人世千年,有多少心胸狹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萬古曠世,有多少內(nèi)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萬劫不復(fù)之深淵?

穿行于忙碌世事中的我們,面對挫折,我們不應(yīng)把痛苦放大,而應(yīng)直面人生。歷史上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不乏英才豪杰。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然而他卻能達人知命,笑看人生,留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佳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道出了詩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順的挫折后拂袖而去,遍訪名山的瀟灑,“長安市上酒家眠”,終于成就了他千古飄逸的浪漫情懷;中國共產(chǎn)黨在遭遇重重挫折之后,終于以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因此說,面對挫折,永不言敗,理當成為我們的勵志名言。

讓我們學會笑看人生風雨路,直面長路漫漫幾度寒,不管晨風暮雨,無論春秋幾度,抑或悲歡離合,都付笑談中……

∷禪心小筑∷ 悲觀的人說:“歲月易逝,恐美人遲暮,芳草零落?!钡珮酚^的人說:“歲月極美,在于它的必將流逝。春花、夏日、秋霜、冬日?!睈矍殡y久,怕時間一長,相愛的人變心,但樂觀的人說:“為與你結(jié)一段塵緣,我在佛前苦苦求了五千年,為與你相見?!?/p>

其實,我們不需錦衣玉食,瓊樓玉宇,只需一顆樂觀的心靈,去高唱生活的歌謠,這樣,我們的心靈就永遠都會滿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