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因為小紅當年有“賣衣服”的意念,而不是“替人賣衣服”的意念,才使得他快速成長,不僅解決了雇傭者的生意問題,也解決了個人?發(fā)展問題。
可見,一旦你把當前的職業(yè)當作一項屬于自己的事業(yè)來做,內心就會無窮動。
如果你僅僅把工作當打工,那你關注的只是報酬,斤斤計較的是工資。如果你把工作當作事業(yè)來做,你將會意識到,工作本身的回報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比工資報酬更重要、更實惠的回報是你在工作過程中進行的人力資本的積累。
員工的人力資本表現為知識、經驗、技能。實際上,知識、經驗、技能有兩個功能:一個是用來勞動,一個是用來投資。
把知識、經驗、技能的功能定位為“勞動”,必然產生打工心理。因為,勞動就要有勞動報酬?勞動報酬通常表現為工資、獎金。因此,僅僅關注自己的工資獎金就是把自己定位為勞動者,勞動者在民營企業(yè)就是打工者。打工者自然就會產生打工心態(tài)。一旦打工心態(tài)成為主流心態(tài),管理者就會陷入前文所說的尷尬。
其實,知識、經驗、技能還有另一個功能,那就是投資。我們所說的人力資本正是強調的知識、經驗、技能的資本屬性和投資功能。按照人力資本的屬性分析崗位,會得出另外一個重要結論:
每個崗位都是一個股份制公司,員工與老板都是崗位股份制公司的股東,只不過,員工投入的不是貨幣資本,而是人力資本,具體形式是知識?經驗、技能。他要求的回報也不表現為利潤,而是首先表現為人力資本,也就是知識、經驗、技能的積累。這種把知識、經驗、技能當作自己的資本的員工,關注的首先不是工作之后的工資回報,而是工作之后的知識、經驗、技能是否有所增長。就象企業(yè)老板一樣,老板投資創(chuàng)建了公司,同時也參加公司的工作和勞動,但是,沒有幾個老板真正關心自己的工資獎金是多少,而是關心自己的投資回報——利潤的高低。因此,關注投資回報是典型的老板心態(tài)。當員工關注的焦點從工資獎金轉移到知識經驗技能的積累時,員工的心態(tài)也就從打工心態(tài)轉移到了老板心態(tài)。只?過不是企業(yè)老板,而是崗位股份制公司的老板,或者簡稱崗位老板。
我們把這個理論稱為崗位股份制公司理論。這是一種全新的職業(yè)觀、利益觀或價值觀,它的最大功能就是扭轉員工的打工心態(tài)為做事業(yè)心態(tài)。使員工在打工心態(tài)下認為是吃虧而不愿意做的事,變?yōu)椴慌鲁蕴澏e極做,甚至是主動做別人不愿意做的“吃虧”事;甚至可以把以打工心態(tài)精于“算計”的“精”員工改造成企業(yè)需要的不太算計的“傻”員工。
例如,老板雇用了20個員工,就相當于成立了20個股份制公司,雇用了20個總經理。但是,這些總經理有“精”的,有“傻”的。老給他們各布置了三個工作,“精”員工只做了一個,老板沒有考核,照發(fā)工資600元,“傻”員工做5個,也照發(fā)工資600元。按照打工心態(tài),當然是做一個工作掙600元的員工“賺”了,屬于“精”員工;做5個工作掙600元的員工“賠了”,屬于“傻”員工。但是,當按照“員工是人力資本投資者”的理念分析時正好相反:老板給他們各自三個工作,就相當于給他們三次積累知識、經驗、技能的機會,也就是三次分紅的機會,“精”員工分紅了一次,而“傻”員工分紅了5次?!吧怠眴T工相當于“精”員工分紅的5倍。按照同比例分紅的原則,老板在“傻”員工崗位的?紅相當于在“精”員工崗位分紅的5倍。在下一步追加投資時,當然是追加給投資回報率高的“傻”員工。結果,“傻”員工工資越來越高,職位也越來越高,職業(yè)生涯得到了快速發(fā)展。而“精”員工長期得不到老板的投資,最后,越來越萎縮,最后倒閉了。也就是下崗了。
因此,同一個事情,按照勞動者定位、打工心態(tài)是一個判斷,按照投資者定位和做事業(yè)心態(tài)又是另一個判斷。顯然,第一個判斷既不利于企業(yè),也不利于員工;第二種判斷,不僅是企業(yè)需要的,更是員工需要的。不僅有利于企業(yè)的發(fā)展,更有利于員工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因此,樹立做事業(yè)心態(tài)從事崗位工作,不僅是企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更是員工職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員工還是要有“我在做事業(yè)”的主人翁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