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什么原因,寶寶越大脾氣也越大,稍不如意就大喊大叫,有時還會拍桌子甚至打自己的臉,想請教一下,這種情況正常嗎?
另外,她現在一歲零四個月大了才愿意自己走,之前一直爬著到家里各個地方去,要不就要大人扶著她,而更喜歡我抱著。俺家的不會有什么心理問題吧?會不會是小時候抱得太少了引起的?
最后想再請教:這樣大的寶寶在家里我們該給她玩什么呢?我很少給她買玩具的,但是看她在房間里走來走去的,好像有點無聊。她最感興趣的是我們大人的東西,大多數的用具我都讓她隨便拿,可是拿了一會兒也就不感興趣了。不知有沒有適合這么大的孩子的教具什么的?
答 孩子在不感到饑餓,冷暖也不成問題之后,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當安全感也不成問題后,所有的孩子就只剩下一件事情——不停地探索環(huán)境,使自己獲得發(fā)展。如果在這一方面孩子能獲得滿足,孩子就沒有什么不滿意的事情使她產生不良的情緒。所以一個常常會大發(fā)脾氣的孩子,一定是某一方面沒有獲得滿足。
案例中的媽媽反思自己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過多地抱孩子,會不會現在給孩子造成不良情緒。實際上,對于人類來說,任何一種需求都只能恰到好處,不能過分缺失,也不能過分滿足。寶寶從出生起就需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去進行探索和工作,如果從出生那一刻起,成人就一刻不停地把孩子抱在懷里,孩子就不會按照自己內心的需求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成人的身體會變換著散發(fā)出各種信息,這些信息會使孩子應接不暇,當孩子的身體時時刻刻都靠著成人的身體時,孩子很容易丟失大自然所賦予她的內在的興趣,轉而以成人身體所散發(fā)出來的各種信息為興趣,并且不習慣離開成人的生活自己獨處。這樣的結果就是:在今后的發(fā)展中,兒童也不會對身邊的其他事物產生太濃厚的興趣,會丟失探索的欲望。
目前人們發(fā)現,孩子成長時期所有的缺失中,孩子被抱到3歲,是最可怕的。這樣的孩子,身體內在的精神力量基本退化,很不容易喚醒,他們的大腦由于沒有工作經歷,沒有對事物探索的刺激,所以一片空白,3歲之后,由于沒有探索習慣和工作習慣,他們也很少進行自我學習和工作,他們的大腦和肢體基本被閑置起來,功能退縮,到了上小學之后,很難成為一個聰明好學的孩子。
所以,案例中的媽媽不用在這方面太擔心,在孩子不需要抱的時候,就不要抱孩子;在孩子需要抱的時候,一定要抱孩子,這樣做肯定是沒錯的。但是,在孩子需要情感,并需要媽媽安撫時,媽媽卻故意不抱她,那么這個孩子日后可能會脾氣暴躁,缺乏對情緒的控制能力,其結果跟抱得多的孩子很近似。不同的是,抱得少的孩子會有工作的機會,抱得多的孩子連工作機會都喪失了。
看案例中的情況,媽媽在抱孩子的事情上似乎做得不太恰當。另外,由于不知道給孩子提供什么樣的工作材料,可能在工作需求上,孩子也不能獲得滿足。因此孩子大發(fā)脾氣應該是可以理解的。
溫馨提醒
媽媽一定要像感受藝術品那樣去感受孩子,不要用大腦去思考孩子什么時候需要媽媽的親昵,什么時候不應該給孩子親昵。如果家長用心靈去感受孩子,一定能把握好給孩子情感的時機。
家里成人生活的用品是孩子工作的最好材料,每個孩子生養(yǎng)在家里,都是以家開始來探索這個世界的。因為人類先探索的物質正好是人類生存所需要的物質,所以才能保證人類在沒有其他物質的情況下能存活下去。在家庭的物質中,廚房和衛(wèi)生間的物品最適合孩子玩,因為這里的物品形狀極其豐富,尺寸大小又非常適合孩子的手和體形,孩子可以用這些器皿去發(fā)展出各種各樣的工作,這些物品不是玩具,而是工作材料,它們比玩具價值要高得多。從這樣的角度看,如果家長覺得給孩子買玩具不好,那么就可以給孩子準備類似廚房用品,或衛(wèi)生間用品的工作材料,將這些工作材料布置成工作區(qū)的形式供孩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