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節(jié):誰誤解了孩子的行為(34)

關注兒童心理問題:誰誤解了孩子的行為 作者:李躍兒


只是有了工作材料還遠遠不夠,因為孩子不知道怎樣去使用這些工作材料,這時就需要成人利用這些工作材料給孩子進行工作展示,引領孩子去工作。一個孩子獲得了足夠的愛,又獲得了工作的滿足,可能就不會再有什么不良情緒了。

7-2 快一歲半的寶寶的任性、壞脾氣,需要教育嗎

一歲半似乎是個很重要的日子,小胖一天天表現得更像個大孩子,雖然還不怎么會說話。只是脾氣越來越壞了。

以前還能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讓他安靜地玩會兒,現在是只要不如意,就嗷嗷地哭著,指著門口喊“走,走”,任性得非要達到目的,否則就會大哭,打媽媽,打阿姨,拍桌子。

在超市,收銀的阿姨逗他,拿兩個硬幣換他手上的一個。他煩了,撲通一下就把手里的硬幣往地上一扔,嘴巴撅得老高,一副恨恨的表情。在爸爸的批評下,自己撿了起來,想想不解氣,又一次扔掉!

昨天,終于在他又一次哭鬧,伸手要爸爸抱,并說“走,走”的時候,爸爸伸手打了他。他伸手,再打。他說:“抱,抱!”爸爸才把他抱住了,并要求他喝稀飯,最后由阿姨把他抱走了。

小胖走了之后,我談起無條件的愛。弟弟說,無條件的愛那是溺愛??墒?,0~3歲和3歲以上應該還是有區(qū)別的吧?

我跟老公說:你打他,他還要你抱,如果抱了之后再說走,你還能忍住嗎?老公說:我準備繼續(xù)打!

我搖頭,這個時候,我就受不了了??墒沁@個時候受不了,前面的堅持就功虧一簣了??煲粴q半寶寶的任性、壞脾氣,需要教育嗎?

答 案例的表述有些方面說得不是太清楚,但是一歲半的孩子那樣發(fā)脾氣還是有原因的。孩子受先天遺傳氣質影響,有的孩子性格比較柔和緩慢,脾氣比較溫和;有的孩子天生就是急茬,從出生起就比較愛哭,容易發(fā)脾氣。看案例中的孩子的狀態(tài),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孩子的先天氣質就比較急。在一歲半這個年齡,孩子探索的范圍越來越大,會不停地在家里任何能到的地方探索。如果成人常常簡單地限制孩子,時間久了,就會使孩子心煩意亂,心情不好。這時期孩子開始有了表達的欲望,但表達時由于還不能正確地用詞,使得別人由于聽不懂而無法正確地幫助他,所以他就會特別生氣,因而發(fā)脾氣,并大哭。

二、家中成員有人愛發(fā)脾氣,被孩子吸收了。孩子稍不如意就會學習成人的方式,用發(fā)脾氣來解決問題和表達自己。

三、孩子在偶爾不愉快和生氣時發(fā)了脾氣,而成人對孩子發(fā)脾氣反應強烈,使孩子發(fā)現了發(fā)脾氣的功能,于是反復發(fā)脾氣。

總之,孩子不愉快一定有不愉快的原因,成人應該找到原因幫助孩子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不是使用傷害孩子心理和身體的方式來阻止孩子發(fā)脾氣。如果孩子需要解決的問題沒有獲得解決,卻被莫名其妙地打了一頓,會使孩子不敢去表達自己,不敢再去探索,也可能由于恐懼變得心理紊亂,在不用暴力的人面前更加暴躁。

溫馨提醒

在這個世界上,任何的人都不應該用傷害別人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案例中孩子的爸爸用打的方式解決孩子發(fā)脾氣的問題顯然是錯誤的,這樣做的結果,不但不能阻止孩子發(fā)脾氣,還會使孩子模仿成人,發(fā)脾氣的形式由摔東西變成打人。

給孩子無限的愛并不等于就是溺愛。愛是一個含義很廣的詞,它代表任何為被愛者著想的事。比如一對成人,為了有一個寶寶讓自己幸福,想象著孩子的可愛和好玩,孩子長大了怎樣對自己好,就生了一個寶寶,這大多不是在想著怎樣愛寶寶,而是在愛自己;再如另一對成人,想著自己要當父母,生了一個寶寶,有了寶寶,自己要盡父母的一切責任,為了擔起這份責任,自己就要獲得成長,這叫愛寶寶。前者會經不得寶寶的行為超出自己的想象,對寶寶一些自我的,成人卻不喜歡的行為無法接納;他們會因為擔心孩子病了,傷了,自己心疼,怕使孩子麻煩而不讓孩子自己做事,自作主張?zhí)婧⒆映袚磺?,不給孩子發(fā)展的自由,這種父母的行為叫做溺愛。而后者比較容易接納孩子的屬于他個人的特點和發(fā)展的行為,為孩子的發(fā)展不遺余力地幫助孩子,給孩子成長的自由,這種父母的行為叫做無限的愛。案例中的父母還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愛的含意,即使不愛孩子也不可以打孩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