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醒
可以考慮再換工作或辭職在家。
家長可以計算一下,如果讓孩子完全對媽媽麻木了媽媽才回家,從此孩子會以奶奶為第一依戀對象。這樣母親和孩子的情感紐帶就會斷裂,將來孩子需要進一步幫助時,母親可能就很難幫上忙,雖然孩子會暫時渡過危機,但這樣是家長所需要的嗎?一時解決了危機,但對孩子和家長是否有價值呢?
3-4 只分別 4 個月就認(rèn)生了,是缺乏安全感嗎
我家女兒小格格一歲零四個月了,因為休假我和老公帶她回了一趟奶奶家。距離上次見面格格已經(jīng)有整整4個月沒有見到爺爺奶奶了,剛見面時表現(xiàn)比較好,“爺爺!奶奶!”地叫得很甜,但就是不讓他們抱。
曾經(jīng)也有過不讓別人抱的時候,但只要是媽媽在旁邊,抱走一會也沒有關(guān)系。這次有點不太一樣,爺爺、奶奶、姑姑一抱她就號啕大哭,嘴里不停地喊“媽媽”,眼淚嘩嘩地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即使是媽媽在旁邊也不行,原來格格跟爸爸單獨在一起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這次就連爸爸抱也不行。這次回來已經(jīng)3天了,這種情況絲毫沒有好轉(zhuǎn),似乎還有愈演愈烈的傾向。
格格從出生到現(xiàn)在一直是和姥姥、姥爺、媽媽、爸爸生活在一起的。爸爸在外地上班一周回家一次,格格每次見到都很親。平時格格和姥爺?shù)年P(guān)系最好,有的時候姥爺抱著就連媽媽都接不過來,這次回奶奶家之前格格從來都沒有出現(xiàn)過特別“黏”媽媽的情況。請問:格格這樣的表現(xiàn)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嗎?我應(yīng)該怎么做?
答 一歲零四個月的孩子,正是成長到了辨別安全環(huán)境與不安全環(huán)境的時期,但由于經(jīng)驗不足,這時候的孩子會刻板地認(rèn)為凡是外人一概都是危險的,只有母親是安全的。即便是父親出差了幾天回來,孩子也要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熟悉過程才能接納父親。在這個接納的過程中,父親要對孩子進行較長時間的游戲傾聽,比如和孩子一起做好玩的游戲,逗孩子發(fā)笑,逐步地使孩子接納自己,孩子才能緩過勁來,慢慢地去接納自己曾經(jīng)熟悉的“他人”。對這種低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作為父親被孩子接納的情況跟其他人完全一樣。所以案例中孩子的狀態(tài)是正常的。要注意的是,不要為了鍛煉孩子接納陌生人而去故意鍛煉她,否則,孩子拒絕他人的狀態(tài)就會加重,有的父母就會為孩子這種狀態(tài)而更焦慮。孩子周圍人的焦慮會使孩子更不接納別人,因為成人急于被孩子接納的狀態(tài)在孩子周圍形成了緊張的氣氛,孩子感覺到了緊張就更會緊緊地貼在母親的懷里,誰都不跟。
溫馨提醒
任何一個不熟悉兒童的成人見了孩子后都不要過于與孩子親近,最好先不要理孩子,在孩子的周圍自然地生活和活動,直到孩子放松了開始玩耍了,再慢慢地與孩子一起玩耍、游戲。
在孩子沒有接納成人之前,成人不要伸手去抱孩子,也不要觸摸孩子的身體。
父母可以告誡所有的親戚,在父母與大家聚會時,按照上面介紹的第一、二條去做。
3-5 孩子很順從,是缺乏安全感嗎
小小快一歲半了,一直是我一個人帶。一歲左右時很黏我,現(xiàn)在好了很多。
兩月前我?guī)⌒〉谝淮位赝夤?,由于行李多,就把小小交給在機場外等候的外公,我又回機場取行李,小小很順從地讓外公抱,見我走開也沒鬧。車都開出一段路了才找我,在外公懷里時表情呆呆的,沒有平日的活潑和開心。
今天我?guī)ヅ笥鸭乙彩沁@樣,朋友的老公一開門就抱起小小,小小也是呆呆的,放下地才恢復(fù)了原樣。這種情況還有過幾次。小小的這種表現(xiàn)是沒有安全感嗎?
另外,小小現(xiàn)在總是見別的小朋友玩什么就要什么,像猴子掰玉米似的,這正常嗎?現(xiàn)在應(yīng)怎么培養(yǎng)他的專注力?
答 孩子在媽媽離開和陌生人帶時表情就變得呆呆的,這象征著他內(nèi)心的痛苦。孩子為什么選擇了這樣的方式來表達(dá)自己的痛苦,我們不得而知。雖然不能說用呆呆的這樣的模式有什么不對,但按照正常情況,孩子感覺到不愉快時一定會用哭泣、掙扎、抗?fàn)巵肀磉_(dá)自己??傊⒆与x開了依戀對象就感覺到痛苦,被陌生人突然抱到懷里就感覺到緊張,這說明孩子有著很好的正常的依戀方式。至于搶了小朋友的玩具而不去探索不去使用,說明孩子以前工作的經(jīng)驗不夠。從孩子表達(dá)自己情感和對待玩具的方式上,可以判斷出孩子在家里有可能被過分地照顧,造成表達(dá)自己情感的機會和工作的機會太少,沒有建立起對他人有影響力的表達(dá)方式,也沒有建立起使用工作材料的行為模式。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還需要反思自己是否在養(yǎng)育過程中給孩子的自由太少,比如很少讓孩子由于沖突而去表達(dá)不良情緒;是否對孩子進行了強有力的工作引領(lǐng);是否在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