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瑪麗爾一樣,我曾經(jīng)也覺得我有責任去斗爭,最終找出糾結(jié)在心中的每一份消極思想的根源。當我走在喜馬拉雅山路上的時候,我終于知道了我正在對自己做什么。當我看到那個嬌小的印度女人把40多千克重的旅行箱頂在頭上運往山上去的時候,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是丟掉困擾我和身邊的人負擔的時候了。學著駕馭自己的思想,讓所有的憂慮和愁思消失不見,這就是我覺得去除重負最簡單而最有效的方法。
桑多納療法
桑多納療法建立在2個前提上:
1憂慮和愁思都不是事實,它們不能奴役你。
2通過努力,你可以讓它們消失不見。
事實上每個人都擁有快樂的因子,但是這些與生俱來的快樂被不開心的事情蒙蔽遮擋了,而你應(yīng)該做的就是發(fā)現(xiàn)快樂的因子,并撥開遮擋它們的烏云。
堅持消極思想的習慣太強大了,甚至在日常交談中都得到了體現(xiàn)。當我們覺得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常常脫口而出:“我心情好糟糕。”“我都快愁死了。”而這種習慣恰好加強了我們對消極情緒的依賴度。桑多納療法正是要突破這種習慣性的心理依附。
下面的練習是桑多納療法的入門知識,它們讓你知道怎么去應(yīng)用瑪麗爾在她的故事中提到的那些方法。
丟下負擔的過程
身心放松,集中精力,閉上雙眼。
第一步:想一件快樂的事,然后感受你的內(nèi)心情緒。如果你覺得昏昏欲睡或者心中一片空白,這都是正常的,接受這些感受,然后讓它們充斥內(nèi)心。
第二步:問問你自己——我能讓它們都消失么?
這個問題只是讓你確定自己是否準備好了,“是”和“不是”都是可以接受的回答。即便你的答案是否定的,你也能讓痛苦的情緒消失不見。關(guān)鍵不是問題本身,而是通過提問讓你體驗擺脫不愉快心情的過程。
第三步:問問自己——我愿意讓它們消失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或者你還不是很確定,問問自己:我是寧愿被消極的情緒籠罩還是更愿意選擇自由?即便答案是否定的,也請繼續(xù)第四步。
第四步:問問自己——我是什么時候變成這樣的?
這個問題起到一個引導(dǎo)的作用。你或許會發(fā)現(xiàn)你自己可以輕松地擺脫消極的情緒。要記住,擺脫它們是你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做的一個決定。
第五步:在需要的時候重復(fù)以上的4個步驟,直到你覺得自己已經(jīng)變得釋然。
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每一步的時候都進步了一點。開始時結(jié)果可能不是那么明顯,但是只要堅持下去,療效就會越來越明顯?!安 眮砣缟降?,“病”去如抽絲,所以要有耐心。擺脫了負面的情緒之后,你就會覺得輕松、平和。
大腦的快樂習慣
讓思想擁抱快樂
人生如此美妙,希望我能早些知曉。
——克萊特,20世紀法國小說家
有一天晚上,切洛克印第安部落的一位老人給自己孫子講了一個故事,一個關(guān)于人內(nèi)心爭斗的故事。他說:“孩子,爭斗是在我們內(nèi)心的兩只‘狼’之間展開的,我們所有人都會經(jīng)歷這樣的斗爭。一只狼名叫‘難過’,它代表著害怕、憂慮、憤怒、嫉妒、悲傷、自憐、怨恨和自卑。另一只狼名叫‘快樂’,它代表著愉快、愛、希望、寧靜、善良、慷慨、真實和同情。”
這個孩子想了一會問爺爺說:“哪只狼贏了呢?”
老人回答道:“你選擇喂養(yǎng)的那一只?!?/p>
我們天生就有把負面情緒、想法和經(jīng)歷植入腦海中的傾向,所以大多數(shù)人常常“喂錯了狼”。當你的大腦對于快樂不感冒時,它自然會“悄悄離去”。要想更快樂一些,就要提升自己的快樂起點,讓你的思想走向愉悅。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是在詹姆斯·布拉斯那里,那是我第一次聽他名為“覺醒的愉悅”的精彩課程——一個為期10個月的試驗性項目,旨在培養(yǎng)一個人擁抱幸福和快樂的能力。在第一堂課上,詹姆斯·布拉斯介紹說,這節(jié)課的目的是讓大家學會讓思想走向愉悅。他建議我們應(yīng)該調(diào)整注意力,讓它轉(zhuǎn)移到更快樂的事情上來。
就像不粘鍋的涂層變粗糙了后就要粘上東西一樣,把思想的涂層變粗糙可以讓它更快樂,你也可以堅持積極的思想而不是徘徊于消極的方面。當我開始有意識地讓自己的思想擁抱快樂的時候,讓以前沒有發(fā)現(xiàn)的大大小小的快樂分子融入身體的時候,我發(fā)覺自己馬上就快樂了起來。漸漸地,我堅持這種做法,快樂就開始成倍地增長。當你開始學會注意和欣賞快樂的時候,你的生命中就已經(jīng)擁有了它,更多的快樂也會向你聚攏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