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違反我們意愿、不得不去做的事,逐漸也會呈現(xiàn)它固有的報償。我有一位共事多年的朋友,他擁有一種了不起的天賦,無論何時,當工作變得格外令人厭倦時,他就仰起頭,瞇著眼睛,哼上一段曲子—巴赫的合唱曲、莫扎特的奏鳴曲或貝多芬的交響樂。說他哼曲子,其實并不恰當,事實上他是把整首曲子重現(xiàn),用聲音模仿各種主要樂器,一會兒扮小提琴的吟詠,一會兒學木管的低鳴,一會兒又變成悠揚的小號。辦公室的同事們都聽得如癡如醉,再回到工作上精神就大為抖擻。
最值得注意的是,這位朋友培養(yǎng)這套本事的方法。他從3歲開始,就經(jīng)常跟父親去聽古典音樂演奏會。他記得當時常覺得很無聊,有時坐在椅子上睡著了,就被一巴掌打醒,這使他憎恨音樂會、古典音樂,甚至也可能恨自己的父親。幾年過去了,他一直被迫重復這段痛苦的經(jīng)驗。終于在他7歲那年,有一天晚上,當他聆聽莫扎特的一部歌劇的序曲時,令他欣喜若狂的感受降臨到了他頭上:他突然明白了這首音樂的內(nèi)涵,一個嶄新的世界在他眼前豁然開朗。不論他是否意識到,過去四年的磨煉,已使他聽音樂的技巧大有長進,使他到了頓悟的境界,能夠了解莫扎特在樂曲中安排的玄機。
當然他算是幸運的,很多小孩兒從未察知他們被迫從事的活動中有什么新的樂趣,結(jié)果只落得終身厭惡這種活動。不知有多少小孩兒因為被父母逼著學一種古典樂器,開始仇視古典音樂。孩子或成人往往都需要外來的誘因,帶他們踏出重新組合注意力的第一步。很多活動的樂趣都不是自然天成的,它需要我們在開始時作一些并非心甘情愿的努力。一旦個人技巧得到回饋,互動開始,自然就會產(chǎn)生值得的感覺。
自成目標的體驗跟生活中典型的感受迥然不同。我們平時做的很多事情,本身都沒有什么價值,只是不得不做,或是因為我們預期未來會有回報才去做。很多人覺得他們投注在工作上的時間根本就是一種浪費—他們與工作疏離,投注在工作上的精神能量根本得不到補充。對不少人而言,空閑時間同樣是一種浪費;通常休閑有助于工作后的放松,但這段時間往往只是被動地吸收資訊,沒有運用任何技巧去開發(fā)新行動的契機,結(jié)果生活只是由一連串無聊而焦慮的感受所組成,個人全無控制力。
自成目標的體驗也就是心流,它能把生命歷程提升到不同的層次。疏離變成了介入;樂趣取代了無聊;無力感也變成了控制感;精神能量會投注于加強自我,不再浪費于外在目標上。體驗若能自動自發(fā)地產(chǎn)生報酬,現(xiàn)在的生命當然有意義,不需要再受制于將來可能出現(xiàn)的報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