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內(nèi)容也包括心理認知的運作。思考是萬分復雜之事,我們無法在此作系統(tǒng)化探討。不僅如此,在討論日常生活時,我們還不得不加以簡化。
通常只要一提到人類的思考,大多數(shù)人都會認為,這和智力分不開,并且多半對思考的個別差異感興趣,例如“我的智商有多少”或“他是數(shù)學天才”等。但智力涉及各種心智運作的過程,如個人心算的能力,或?qū)ξ淖仲Y訊的感受度。但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卻表示,智力的概念也可延伸到辨識及使用肌膚感覺、聲音、感受與視覺形狀等各式信息。有些兒童天生具有超乎常人的音感,比其他人更善于辨別音色與音調(diào),長大后也比同輩更容易學會辨識曲調(diào)、編寫和音。同理,幼年時的若干優(yōu)點,日后也可能發(fā)展成超凡卓絕的視覺、體育或數(shù)理能力。
要使先天的才能轉(zhuǎn)變成充分發(fā)展的智力,你就必須學會控制注意力。唯有不斷投注精力,具有音樂天賦的孩子才有可能成為音樂家,具有數(shù)學稟賦的兒童才可能成為工程師或物理學家。要達到專業(yè)人士的心智運作水準,需要花費更多心力去吸收知識與技能。莫扎特固然是神童與天才,但要不是父親在他一脫離襁褓后,立刻逼他練習琴藝,恐怕這份才氣也難以開花結(jié)果,取得日后的成就。學會集中注意力,我們方能掌控自己的精神能量,進一步投入各種思考活動。
所謂思考,乃是精神能量匯整的過程。情緒會借助喜惡,動員全身,以集中注意力,而目標靠的是想象內(nèi)心期待的結(jié)果,思想則會透過相互關聯(lián)且一連串有意義的意象,來控制注意力。
舉例來說,因果關聯(lián)是人類最基本的心智運作之一,這一能力可以由嬰兒明白伸手即可搖動床邊鈴鐺得知。思考能力的發(fā)展,即是以這種簡單的因果推斷為基礎。然而,隨著年歲增長,因果的推斷步驟日益抽象,遠離具象的實體。例如,電工、作曲家及股票經(jīng)紀人得同時思考腦中無數(shù)符號間的可能關聯(lián),例如瓦數(shù)與歐姆數(shù)、音符與節(jié)拍、股票的買價與賣價等。
情緒、意圖及思想顯然不是意識中的獨立經(jīng)驗,三者始終相互關聯(lián)、交互影響。例如:某青年愛上一名女子,體驗到各種由愛衍生的情緒,為贏得她的芳心,他開始思索達成這一目標的方法。他想借由時髦的新車引起女子的注意,在他原本單純的追求目標中,此時又衍生一項賺錢買車的目標。然而,工作時數(shù)的增加,影響到他的追求計劃,令他產(chǎn)生負面情緒,連帶又衍生新的念頭,他的目標便不斷隨著情緒變化。人的經(jīng)驗就是如此,同時包含許多類似的成分。
要想提升心智運作的層次,你必須學會集中注意力;若無法全神貫注,意識便會陷入混亂。在正常情況下,心靈若處于資訊錯亂的狀態(tài),念頭會一個個冒出來,全無邏輯上的因果關聯(lián)。除非學會集中注意力,肯下功夫,你的思緒才能井然成序,匯整出結(jié)論。即使是做白日夢(即將愉悅的想象情景加以整合,在心中創(chuàng)造出一出動畫),也需要集中注意力,不過,顯然許多兒童從未學會做白日夢的能耐。
在背離動機與情緒的情況下,注意力更不易集中。厭惡數(shù)學的學生,若要他花時間定神細讀微積分,恐怕十分困難。除非動機格外強烈(例如決心通過考試),否則不易做到。一般說來,心里越掙扎,越難集中注意力。但如果熱衷此事,動機又充足,就算萬般棘手,你也能輕而易舉達到全神貫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