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對快樂了解多少

專注的快樂:我們?nèi)绾瓮度氲鼗?/a> 作者:(美)契克森米哈賴


 

快樂是正面情緒的原型,亞里士多德之后的許多思想家都說過,人類的所作所為,最終都是為了追求快樂。我們之所以想追求財富、健康或名聲,都是為了借此得到快樂。然而,追求快樂也不是因為它可以帶給我們其他好處,因為快樂本身就是目的。但快樂若真的就是終點,我們又對它了解多少?

20世紀中期之前的心理學家向來不愿研究快樂,因為當時行為科學主流觀點認為,主觀情緒不宜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數(shù)十年來,直到身份未明的經(jīng)驗論在學術界站穩(wěn)腳跟,主觀經(jīng)驗的重要性才再獲彰顯,對快樂的研究才開始熱絡。

研究結(jié)果雖出人意料,卻也不算太陌生。例如,雖說問題和悲劇頻傳,但世界各地的人對自己的描述總是快樂多于悲傷。以美國而言,基本上,有1/3的受試者表示自己“非??鞓贰?,只有1/10的人回答“不太快樂”,大多數(shù)的人還是將自己定位在中等程度的“相當快樂”。其他數(shù)十個國家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jié)果。

但是,為什么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在體悟人生的痛苦與短暫后一再告訴我們,世界充滿生老病死,人類注定無法快樂一輩子,而這項研究卻與此相反的結(jié)果呢?也許其間的差異就在于:先哲先賢傾向完美主義,人生的不完美令他們難展歡顏,但蕓蕓眾生卻能不完美地歡愉度日。

當然,我們也可以采取較消極的解釋,例如,在接受調(diào)查時,受訪者往往會假裝很快樂,或是故作姿態(tài)。正如馬克思所言,工廠的勞工可以自覺快樂無比,但這種主觀的快樂是自欺欺人,毫無意義,因為這些勞工已被剝削勞力的體系所異化。法國文豪薩特早已說過,大部分人都生活在“錯覺”之中,甚至假裝自己生活在最好的世界中。后來的??录昂蟋F(xiàn)代主義人士說得很清楚:他人的話并不反映真實,只能視為一種敘述風格,一種只局限在話語上的說話方式。

然而,上述出自個人感悟的論述雖制造出若干重要議題,卻同時也染了上學術傲氣——這些人士自認對現(xiàn)實的闡釋勝過蕓蕓眾生的直接經(jīng)驗。盡管馬克思、薩特及福柯心存疑慮,我仍認為,當一個人說他“相當快樂”時,我們就沒有理由漠視他的聲明,也不應將他的話倒過來思考。

另有一項既出人意料,卻又不陌生的發(fā)現(xiàn),來自物質(zhì)生活與快樂的關系。

一般人都認為,居住在物質(zhì)環(huán)境好、政治較穩(wěn)定的國家里的人,會比其他國家的人更快樂(例如瑞士、挪威人會說,他們比希臘或葡萄牙人更快樂),但這并非定律,例如貧窮的愛爾蘭人便表示,他們比富裕的日本人快樂。不過,即使身處同一社會中,錢財與生活滿意度也不存在固定的關系—美國的億萬富翁只比一般收入的民眾快樂一丁點兒而已。1960~1990年間,當美國的個人收入節(jié)節(jié)上升至兩倍以上時,聲稱自己非??鞓返娜说谋壤苑€(wěn)定在30%的水平。

根據(jù)這些發(fā)現(xiàn),我們至少得出一項肯定的結(jié)論:只要不是十分貧窮,再多的金銀珠寶也不見得能提高人們的快樂程度。

人們自述的快樂程度,也與個人特質(zhì)有關。例如,健康、外向、自尊自重、婚姻穩(wěn)固的人,與疾病纏身、內(nèi)向、離過婚、自卑的人相比,前者更有可能表示自己很快樂。正因為如此,后現(xiàn)代主義者的質(zhì)疑方能站得住腳。不管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正體驗如何,似乎健康的人更易覺得快樂。由于受訪者的原始資料都經(jīng)過當事人的闡釋,他們在描述感受時,其實是在述說自己的情緒,因此,表示樂于自己撫養(yǎng)子女的職業(yè)婦女,在實際生活中,可能比不必為生活憂愁的女性更加快樂。

不過,快樂并非唯一值得研究的情緒。事實上,要想改善生活品質(zhì),不應從快樂著手,理由之一是:在自我表白下,快樂并不像其他感受一樣,具有顯著的個人差異。不論生活多么空虛,多數(shù)人都不愿承認自己不快樂。

此外,快樂這種情緒的個人色彩比較重,對情境的反映不是那么顯著。換言之,不論外在情況如何,總是有人認為自己很快樂;有些人則不論發(fā)生何事,始終認為自己不大愉快。相比之下,其他情緒更易受到個人行動、同伴或地點的影響,變化也相當直接,而且也和主觀的快樂聯(lián)系緊密,長遠看來,或許,其他情緒還有助于提升快樂的程度。

舉例來說,一個人的積極、堅毅及警覺程度,取決于他做什么—面對越艱難的任務,這些情緒越是強烈;一旦任務失敗或志不在此,這些情緒也就變得薄弱。當我們自覺積極、堅強時,也比較可能感到快樂,因此,在決定要做什么事情的時刻,你也決定了自己快樂的程度。

生活質(zhì)量不僅僅取決于快樂,也包括我們?yōu)榱俗非罂鞓范龅氖?。如果一個人不能設定生存目標,不能充分運用心智,他所獲得的美好感受不過只是人類潛能的一小部分。人若像伏爾泰筆下的老實人那樣離群索居,以耕種自足,這種生活便稱不上美好。沒有夢想、沒有風險,生活也就變得微不足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