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之二:如果死亡只是像睡夢(2)

學校在窗外 作者:黃武雄


大江健三郎從他自身及兒子光的經(jīng)驗提供了一個思考的面向:

為了與世界聯(lián)結,進而反觀自己,了解自己。

我則換個角度,討論另一個相關的問題:

人存在的原始旨趣是什么?

對我來說,在維生之外,創(chuàng)造(creation)是人的原始旨趣,而互動(communication)亦然。“維生”、“互動”與“創(chuàng)造”,三者是人存在的三個支架,也似乎是人類天生所共有的原始旨趣。

哈貝馬斯(J rgenHagerman)曾談論過人類的原始旨趣。他從社會學批判理論的觀點,提出“技術”、“實踐”與“解放”三種旨趣。我則從兒童的身上,從人文的觀點切入這個問題 熟悉哈貝馬斯的讀者,也許可以看出這兩種論述之間,存在若干關聯(lián)。

人都有創(chuàng)造的欲望。想由自己做出來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東西,是每一個人內心都有的欲望。事實上,創(chuàng)造活動從人一出生下來,便時時刻刻、綿綿不斷地在進行。即使在學習大人既有語言的過程,小孩所采取的學習方式是不教自會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幼兒學習母語,并不像長大成人之后學習第二語言那樣被動與笨拙。大人學習語言的方式是:“先學習單字詞匯,再學文法,然后根據(jù)文法把單字拼湊一起,組合成語句”。但幼兒學習母語,不是采取這種被動的套公式的“分析/組合”的方法的。相反的,幼兒學習語言的機制是主動的、創(chuàng)造式的“整體/取代”的方法:在語音串(sequenceofsounds)出現(xiàn)耳際之時,準確抓取當時情境的整體特征,先吸納整個語句,再用取代的方式,經(jīng)嘗試錯誤,逐一檢驗句中每一詞匯的語意,這是抽象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

詢才兩三歲時,我時常帶他到山上在山頂上看星星,逛到深夜才沿山上的產(chǎn)業(yè)道路下來。我喜歡空寂無人的山,山腰頂多有兩三戶農(nóng)舍。一夜摸黑走下山來,手電筒照到一條橫在路上的蛇,我們蹲下來仔細瞧它,看它緩緩爬行直至離開山路,我們才繼續(xù)下山。那是一條龜殼花。

“它有沒有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