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心理測驗題目是:“如果你有機會與古來先賢大哲見面,向他(她)問個問題,你會挑誰?你想問什么?”
我不會挑愛因斯坦。但愛因斯坦很喜歡讀叔本華(ArthurSchopenhauer,1788—1960),他說過:“我與叔本華看法一樣,認為人從事文字藝術(shù)或科學(xué)的最大動力,就是為了逃避日常生活的粗糙與單調(diào),所以才躲入一個四周布滿創(chuàng)造的世界。”
他這樣說,因為他對世俗平庸的生活瑣事或無聊言語感到厭煩。但他還沒有真心去挖掘自己從事科學(xué)創(chuàng)造的內(nèi)在動因。依那心理測驗的問答,如果愛因斯坦出現(xiàn)在我面前,我會問他:
如果人類已經(jīng)滅絕,只有你一個人活在這世界。那時,你正從瑞士專利局走出來,抽著煙斗,步上伯恩(Bern)空曠無人的街道,街道上的店面依舊,櫥窗里仍然擺著種種服飾,格架上仍然放著新鮮的面包。你不愁衣食,只是到處都空蕩蕩的,沒有人影。即使你從瑞士跨過邊界走到地球的另一端,都空蕩蕩的,沒有人影,親愛的愛因斯坦,請問:你還會沉浸在四度時空之中,還會那樣充滿熱情地想找到相對論的基本規(guī)律嗎?
我很想知道愛因斯坦會怎么回答,因為對我來說,去思考大江所提的“與世界相聯(lián)結(jié)”是重要的課題:
——“與世界相聯(lián)結(jié)”是不是人活在這世界的必要條件?
——“與世界相聯(lián)結(jié)”的真正含義,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