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節(jié):找尋教育的起點(3)

孩子為何失敗 作者:(美)約翰·霍特


首先,學校課程,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學習壓力。

孩子在生活中學習,采取的是整體感知的學習思路,但學校給孩子設計的課程卻是一個個分門別類的知識體系。用通俗的話說,每一門課程,就像洋蔥的一瓣,學生了解的是每一瓣的細節(jié),但對洋蔥整體的形狀常常一無所知。孩子們在生活中認識洋蔥,則是從整體開始的,在認識了洋蔥的整體之后,再一層層地剝開來,逐步了解其內(nèi)在的結(jié)構(gòu)。孩子在生活中認識世界的方式,和通過學校課程認識世界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會給孩子的學習帶來困難和障礙,但很多教師并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存在。

我的中學階段從1976年到1981年,"文革"結(jié)束之后學校百廢待興,開設的課程不多,初中階段上午上課,下午大多數(shù)時間參加勞動,高中階段也開了幾門主要課程,歷史、地理等根本就沒有接觸過。但這樣的基礎似乎并沒有影響我今天的工作和生活。蘇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學校,孩子們有很多的時間從事農(nóng)業(yè)、機械、果藝等社會實踐,也沒有影響這所學校為社會輸送優(yōu)秀的人才。這就帶來了一些問題:學生在學習期間,究竟多少門課程是適當?shù)??每門課程每周究竟上多少課時是適當?shù)??孩子的時間全部被種類繁多的課程填滿,沒有閑暇的時光,沒有獨立思考的時空,這有助于孩子學習嗎?

其次,課堂教學,給孩子制造了很多學習上的麻煩。

為了用簡潔的語言來表達學科的特征和規(guī)律,人類發(fā)明了一套套非常獨特的符號系統(tǒng)。符號的本身并沒有意義,除非我們賦予它某種意義。既然別人可以賦予某一符號特殊的意義,學生其實也可以這樣做,但在當下的課程教學中,學生很少有機會參與這種決定,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努力地去記住這些符號。原本在生活中非常普遍的體驗式學習少見了,抽象的、符號體系的記憶式學習鋪天蓋地。學生的學習像鸚鵡學舌那樣,他們不知道也不了解一個關系式和實際事物之間的關系,或與其他領域的關系,只是盲目地背誦。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