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姆是單身漢,是一個真正的詩人。他內心豐富、充滿理想,充滿高尚的憂郁。羅姆死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有的說是“戰(zhàn)死”,有說是“自殺”。埃彌?蕭為此非常惋惜,十分傷心。羅姆的身影、他那隨風飄動的西服、他那朗誦時或急速或舒緩的呼吸,都鐫刻在埃彌?蕭的記憶中,成為永不消失的鮮活的青春形象 ……據(jù)埃彌?蕭的妻子葉華回憶說:“我也和羅姆很熟,總覺得他是一個有些事情不很順遂而內心有隱痛的人。 “ 20世紀90年代末,蕭三跟我回憶起羅姆時,依舊充滿感情,他說:“他的生命太短暫了,很可惜啊,正是年富力強做事情的年齡!衛(wèi)國戰(zhàn)爭期間,他在南俄克里木犧牲。戰(zhàn)后我去公墓找過他的墓,沒有找到,因為犧牲的人實在太多了。 “ 看來對于羅姆的死,說法不一,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勞動成果留了下來,并且被承認、被喜愛。他年輕的生命沒有白過。
埃彌?蕭20世紀30年代的詩歌多為羅姆所譯。在莫斯科1954年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蕭三詩選》中選入69首詩歌,其中有 47首是羅姆譯的。他的譯詩水平很高。被選入中小學生俄羅斯文學教材的那些篇章,像《南京路上》、《血書》、《三個(上海的)搖籃曲》等,都出于羅姆之手。蘇聯(lián)人民,尤其是青少年,通過羅姆翻譯的埃彌?蕭的詩歌了解到中國革命、了解了工農紅軍和抗日戰(zhàn)爭的種種情形 ……中國人民不能不感謝羅姆,埃彌?蕭不能不感謝羅姆。
羅姆在贈埃彌?蕭1940年莫斯科出版的《湘笛集》(此集全部是羅姆翻譯)的扉頁上寫著: 埃彌?蕭留念:為了紀念過去和預祝未來的成就!羅姆 當幾十年后蕭三再打開這珍貴的集子時,他的目光不由得停在這熟悉的筆跡上,不肯離去。也許記憶之帆正在他的腦海中漂浮,羅姆是他最想念的一位合作者 …… 另外還有一位譯者,蘇聯(lián)著名詩人伊利亞?伏林克里,曾寫過著名歌詞 《工廠作坊,起來吧!》、《保衛(wèi)和平》等,早在兒童時期曾給高爾基寫過信,得到高爾基鼓勵的回信。他很早就參加了蘇聯(lián)共產黨,他對世界、對人類永遠充滿愛與激情,充滿正義感,他參加過國內戰(zhàn)爭、衛(wèi)國戰(zhàn)爭,他高呼著”烏拉“直抵柏林、布拉格。20世紀30年代初,埃彌?蕭和伏林克里在”紅色教授學院“是同學,彼此關系很好,他翻譯了埃彌?蕭1933年寫的《工人農民之歌》、1937年寫的《故都吟》、1938年寫的《游擊隊之歌》、1944年寫的《給23位壽翁拜壽》、1946年寫的長詩《蔣軍士兵歌》、1949年寫的《慰問袋》。兩人還一起翻譯了毛主席的《沁園春?長沙》。伊利亞?伏林克里自身有很好的文學修養(yǎng),深諳翻譯之道。舉一小例,例如《故都吟》一詩中有”女如云出東門“詩句中的”如云“,譯者就抓住了其”內涵“:是形容婦女衣著色彩 “如云”之絢麗,而不是比喻姑娘人數(shù)“如云”之眾多。不拘泥于一詞之得失,才是真正忠實于原文的手段之一。
埃彌?蕭與他彼此能夠很快理解溝通,他們合作也是非常愉快的。臨別,蕭三送他一支金星自來水筆。兩人分別后通過幾封信,伏林克里有的來信是用詩歌寫的,可以說是“數(shù)重云外樹,不隔眼中人”啊,可惜幾十年南北輾轉,這些信早已丟失。僅存的一封是這樣寫的(以下蕭三譯自俄文): 致中國詩人蕭三 朋友,請允許我向你致敬,誠懇樸素地,不講客氣。我想說幾句話,請你細聽,——我把你的手握在我的手里。如同你和我,我們的人民都很自由。他們之間不可能有戰(zhàn)爭,沒有這理由, 雖然好戰(zhàn)分子這樣希望,老在挑撥。瞧,你現(xiàn)在讀著我寫的這幾行字,你知道,我用的是一支什么水筆?就是你上回贈給我的那一支,是中國工人兄弟親手制成的筆。
在金色的有彈性的筆尖上,我看見了幾個漢字和一個星星。這象征著我們之間的友情:我們永遠是同起,同坐,同行。朋友,“中國”和“蘇聯(lián)”寫在一道,——已經顯出一股偉大雄壯的力量。下面再加上“友好”,“同盟”,“互助”——朋友,你想,在這地面上還有什么聲音比它們更響亮?還有什么色彩比它們更輝煌?①詩人,你說得對,你說得響亮。我們應該怎樣強烈的感覺,知道,兩個偉大人民的團結有多大的力量!我們和你們的友誼絕對可靠!
我讀過,中國人民的政權把詩的權利寫在憲法上面。 ②誰敢攔住我們走向幸福的道路?人民的力量強大無邊!
伊麗亞?伏林克里 1954年9月 28日 ① 蕭三寫的關于“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詩中的幾句?!捜?。
② 指我國憲法第95條?!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