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位教師教學生物品分類。他讓孩子們撿了樹葉、小草和花朵,回到教室后把樹葉分成一堆,小草分成一堆,再把花朵分成一堆,然后問學生:知道我為什么這么分嗎?
沒有學生回答。深感挫敗的老師把物品重新堆在一起,問孩子們是否能將它們分成不同的類別,讓老師猜猜他們分類的理由。
孩子們把這些物品分成三堆。老師看了半天也找不出分類的特征。孩子們說:“這一堆,它們的味道很濃;第二堆,只散發(fā)出少許的味道;最后那一堆,一點味道也沒有?!?/p>
老師感到自己不如這些孩子,問他們是否還能變換一種分類的方法。這次,孩子們將物品分成了兩堆。“這一堆,它們在濕季來臨時最先生長;那一堆,要到雨季來臨時才會開始生長。”
上述案例告訴我們,教師要始終保持一顆敏感的心,不要讓思維定式阻礙教學。孩子們在對事物的分類中表現(xiàn)出一種將學習活動和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結(jié)合在一起的能力。只要你給學生機會,學生就會表現(xiàn)這種能力,而這正是學習的本質(zhì)!教師不能墨守成規(guī),而應以新的視野、新的觀察角度看待所有事物;應該以開闊的胸懷面對各種可能的情況。
教學生涯其實就是一段師生互相攙扶、永無止境的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創(chuàng)設(shè)關(guān)懷的環(huán)境
教導孩子絕不只是排定課程或教學計劃,教師還必須付出耐心、包容和愛。教師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主要來自教師對學生的關(guān)懷。
案例:伊蕾的母親患有抑郁癥。她自己對學習沒有興趣,同時也缺乏自主生活的能力。老師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將伊蕾的照片拿給學校里所有可能見到伊蕾的人看,請他們在看到她時“叫她的名字,告訴她你們很高興看到她來上學,問她對學校的感想”。
此外,老師還主動去家訪,和她的母親建立對話關(guān)系。一段時間的堅持之后,老師的努力得到了回報。伊蕾開始認識學校里的成年人,慢慢學著和他們相處,她的母親也開始配合學校,讓伊蕾按時起床,到校上課。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關(guān)懷的學習環(huán)境是多么重要!學生可以在這個環(huán)境中擺脫眼前諸多不幸的束縛,自由發(fā)展。學生可以在這個環(huán)境中獲得滿足,為自己的前途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如果沒有家長、教師的關(guān)愛,孩子將無法發(fā)揮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