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節(jié):我抓住了兒子智力發(fā)展的最佳時期(7)

卡爾-威特的教育 作者:(德)卡爾·威特(Karl Witte)著


幾乎每天晚飯后我們都要帶兒子出去散步。從家里到村口的教堂,一路上我看到什么講什么,有意識地叫兒子注意:高高的樹,矮矮的草叢,飛動的鳥兒,粗粗的木柵欄,路燈,樓房,馬車,各種花草,各種人,還有忙碌的小螞蟻……兒子被逗引得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一出門就指這兒看那兒,咿呀不休,說話也進步快多了。

當然,在實行這一教育時,也要注意循序漸進,先易后難。在開始時,教一些孩子容易發(fā)的音和一些非常簡單的話,只要每天堅持練習,持之以恒,就必有所獲。

3、 靠講故事來增強與世界的親和力

當兒子稍微能聽懂話時,我和他母親就天天給他講故事。在我們看來,對于幼兒,沒有比對他講故事更為重要的了。因為孩子是這個世界的生客,這個世界對于他是全然陌生的。所以應該盡早讓他知道這個世界,越早越好。為了培養(yǎng)兒子對這個世界的親和力,最好的做法當然就是講故事。講故事還可以鍛煉兒子的記憶力、啟發(fā)想象、擴展知識。傳授知識,死死板板地教,兒子不易記住。用講故事的形式教,兒子就喜歡聽,并且容易記住。所以,教育孩子運用講故事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除了給兒子講故事,我還選擇好書,清晰而緩慢地讀給孩子聽。我在這方面給諸位的建議是,給孩子讀《圣經》?!妒ソ洝肥桥e世無雙的,大家都公認,像這樣的名著實在罕見,所以把它讀給孩子聽是最好不過的了。由父母清晰地讀給孩子聽,這是教孩子學好語言的最佳方法。此外,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優(yōu)秀品質。

還有,講故事不能只讓孩子被動地聽,應該要他復述。如果不讓孩子重復,就不能完全達到講故事的效果。

在兒子還不會說話時,他母親就給他講希臘、羅馬、北歐各國的神話和傳說。等他會說話以后,母子兩人就表演這些神話。我們向兒子講述圣經故事時,有的還用戲劇的形式演出。

這樣不斷地進行生動的教育,終于有了成果。兒子到五六歲時就能毫不費力地記住三萬多個詞匯,這即便對于一個15歲左右的孩子也是一個驚人的數(shù)字。

4、 盡量豐富詞匯

教育孩子語言的最重要之點就是盡快豐富孩子的詞匯,讓他們懂得道理。兒子的詞匯訓練一直受到我們重視。凡是他還不認識的事物,我們都要求女傭不用"這個、那個"的說法,只有對兒子已經記熟了的事物,才教他用代詞稱呼。另外,在給兒子講道理時,總會遇到一些他不懂的詞匯。這時,我們都是隨時給他解釋,決不稀里糊涂地繞過去。

當然,兒子這么小,那些難的詞匯解釋了他也聽不懂。然而這一行為的意義并不是讓他立刻就記住或聽懂,而是用解釋生詞的行為本身,教給兒子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如果大人在傳授知識的時候遇到難點就繞過去,孩子就會養(yǎng)成"不求甚解"的壞習慣。

德國有許多通俗易懂的童謠,我們當然不會視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而不顧。我們從兒子小時就教給他這些童謠,并且讓他記住了它們。因為這些童謠的語調好聽易記,所以大大有利于豐富兒子的詞匯。不僅如此,兒子的智力也在閱讀這些童謠的過程中很快地發(fā)展起來。兒子不到4歲就開始讀書,這些書主要是以歌詞形式寫成的。

5、 反對教孩子不完整的話和方言

我反對教給孩子不完整的話和方言,比如教孩子"咂咂"(乳房)、"丫丫"(腳)、"汪汪"(狗)之類的。這些語言對孩子語言的發(fā)展有害無益,這一點要特別引起父母們的注意。誠然,孩子學不完整的話和方言會更容易一些,因此許多父母也就認為孩子的語言從這些半截子話學起并無大礙,但是我經過試驗發(fā)現(xiàn),孩子在兩歲左右時,如能緩慢、清晰地教他說正式的語言,一般來說孩子都可以發(fā)出音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