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要善于正確對待別人的議論和不滿。我們都知道,矛盾總是無時無處不在,即使一個領導工作再有成效,也總會有人感到不滿意的。所以,國外管理工作規(guī)則上有這么一句話:如果你想有所作為,你就要承受譴責。要是不相信這句話,他就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領導者。領導的職務越高,處理的事情越多越復雜,接觸的人越多越廣泛,別人對他的議論和不滿也會越多越具體,因此越是要有寬宏大量的胸懷。“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是每個領導者必須要經(jīng)??紤]的。領導者可以從別人的議論和不滿、責難和批評得到更多的信息,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加以改正。
所謂“部下不開口,神仙難下手”,因此,部下的批評、責難、議論和不滿是一件好事。周恩來曾指出,要做領導者,必須團結(jié)他所不喜歡或不愿意接近的同志,然后抓緊他們,稱贊其得體方面,批評極壞的方面,然后再改造他們,同時也就改造了領導者自己。這對領導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領導者要正確對待別人的議論和不滿,一方面要有對議論和不滿的承受力,另一方面要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善于分析處理,聞過知非,及時改進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讓人提意見、發(fā)牢騷的目的,就是為了改進工作。這就要求領導者具有知錯就改的勇氣,表現(xiàn)出誠意。
聽各種聲音,納各種高見,是一種實踐行為。因此,到底聽了沒有,納了多少,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聽了正確批評,是否能夠堅決改正,馬上改正,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缺點或錯誤被指出后,能夠虛心糾正,說明已真正從善,尊重客觀,勇于負責;也就可以重新取信于人,進一步鼓勵群眾提建議、作批評的熱情,繼續(xù)團結(jié)他們前進。
畢竟“亡羊補牢,猶未晚也”,這樣做能夠及時停止失誤,減少損失,回到正確的做法上來。相反,如果愛面子,講虛榮,總認為自己什么都對,什么時候都對,文過飾非,堅決不改,依然如故,明知故犯;盡管也很虛心聽取各種意見,則只能說明這樣做是虛偽的,是裝腔作勢,搞形式主義,誰還會有興趣繼續(xù)提意見、提建議呢?其缺點和錯誤也就勢必越來越嚴重,在錯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因小失大,越愛面子越?jīng)]面子。但是,及時思過,實行寬政,就可以免除這些不必要的危險。
領導不僅要樂于“聽話”,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創(chuàng)造讓人說話,讓人提意見、發(fā)牢騷的寬松環(huán)境。善于正確對待別人的議論和不滿,善于引導別人大膽說出對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對有意見和不滿的同志不打擊報復。這是寬容精神的一個原則要求,也是領導者具有寬容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上面提到了虛心聽取各種意見,主要目的是為了彌補自己智力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聽取的過程中,目的的實現(xiàn)應該比什么都重要,一切都是為了進步,為了使得自己所在的組織更有發(fā)展而廣開言路。
聽話之后就是要去實踐,絕對不是為了聽而聽,只聽而已,那聽了也沒什么用處;從善也并非聽了就從,那只會被各種意見弄得茫然無措,不知何去何從,左右搖擺。
聽取他人的意見要有領導自己的評判標準,說白了,就是自己的主見,有主心骨,懂得如何取舍,懂得廣聽意見的目的是什么,何是何非,能夠辨別哪些僅供參考,哪些可以采納,哪些應該摒棄。這樣才能從中真正獲益,做到“善也吾從,不善吾避”。不知其可,聽得再多也是白費工夫;而聽了就從,毫無主意,那還不如不聽。
我們可以把領導者納諫、從善,比作石匠、木匠制造石器與家具,他人的意見只是自己達到一定目的的原材料。哪些有用,哪些沒有用,有用的怎么用,用在哪里,應該懂得辨別,有所選擇,有自己的取舍標準。如果看到就用或者不知怎么用,就造不出什么好石器、好家具,就不是好匠人。這樣的領導者也不是合格的領導者,輕則貽笑天下,重則身敗名裂。
人們往往以為,有的領導者賢明,是由于身邊有高明的“軍師”。其實,歸根到底還是他本人既不自以為是又不自以為非。如果自以為是,他就不可能獲得任何忠告;若自以為非,則不知何為忠言,怎么采納忠言。知道真理和堅持真理并不是一回事。至于實踐中如何把這矛盾的兩個方面正確、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則需要領導者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因事而異,八仙過海,各顯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