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節(jié):遠見卓識(4)

掌控力 作者:吳宏彪


俗話說得好,成績不說跑不了,錯誤不說不得了。順耳之言,好聽之語,擁護的話,聲聲入耳,誰都喜歡聽;而逆耳之言,難聽之語,反對的話,就不是誰都樂意聽了。從心理學上講,這是因為人大多有一種“趨同心理效應”,即所謂“同心之言,其嗅如蘭”,特別容易聽得進去。

比如,自己一心一意想往東走,別人如果說這樣做很正確,就會很自然地感到高興;而如果有人強烈反對,那就很容易產(chǎn)生排斥心理。這種“趨同心理效應”也可以看做是人的一種“心理惰性”,即符合自己感情思維的話往往聽了覺得愉快與高興,對反逆自己思想意愿的話則感到不快或惱怒。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就是指這種現(xiàn)象。況且人都有自尊心,總希望別人說自己好,總認為這樣才被人看得起、尊重,因而更喜歡聽順心順耳的話,而厭惡不順心不順耳之言。

實際上,逆耳之言不符合人的心理狀態(tài)。但是作為領(lǐng)導者,要聽逆耳之言時,頭腦要冷靜,要有克制力,廣聽各種意見,尤其是逆耳之言,可以使領(lǐng)導者“親賢人而遠小人”。

領(lǐng)導者喜歡聽什么樣的話,實際上還等于鮮明地顯示他喜歡、重用的是何等人士,清楚地表明他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從而形成一個什么樣的核心體。

如果領(lǐng)導者聞過則喜,不僅喜歡報喜,也不怕報憂,就會像磁石一般吸引賢能之士、正直之士,使他們奔走而趨之,主動獻計獻策,幫助領(lǐng)導者尋找和改正錯誤,無所不言,從而形成一個賢能的群體。

如果領(lǐng)導者聞過則怒,只喜歡插花,不喜歡栽刺,俊賢就會避而遠之,辭而別之;溜須拍馬之徒,奉承諂諛之輩則如蠅逐臭,乘虛而入,蜂擁而至,紛紛靠攏,聽到的也盡是一些頌揚之言,恭維之語,也就逐漸被群小所包圍。特別是已發(fā)生嚴重失誤時,還只許評功擺好,粉飾太平,不許面對現(xiàn)實,救弊匡正,結(jié)果就會使自己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虛心聽取各種意見,主要目的是為了彌補自己智力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其他,至于對方的方式、態(tài)度如何,則是個次要問題。在聽取的過程中,目的的實現(xiàn)應該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忘記這一點,斤斤計較對方的方式與態(tài)度等問題,顯然就舍本求末,顛倒主次,偏離了納諫的大方向。

況且,言者又往往有自己的習慣、作風,如有的說話不太注意場合,有的語言尖刻,有的喜歡直來直去等;如果一一計較,也很容易堵塞言路,因小失大。俗話說“容瑕索瑜”,要索瑜首先是容瑕,不容有瑕就一般索不到瑜。不要過分計較諫言的內(nèi)容、形式,因人廢言,一切都是為了進步,為了使得自己的組織更有發(fā)展而廣開言路,不計較是誰提出的意見或者建議,也許他是反對過自己的人,做過錯事的人,就因此對他們的話抱偏見,認為“人錯言臭”,甚至以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拒聽他的一切意見,這就走向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歧途。

世界上沒有什么人總是正確,也沒有什么人總是錯誤。正確和不正確都是相對于一定時間、地點、事件等前提而言的。那些有過錯誤言行,或反對過自己、哪怕實踐證明反對錯了的人,其錯誤也只是就某個問題、某個時候而言,而不等于他們從來或再也不會有正確言行。

此外,還由于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從無錯誤與缺點的人,會從根本上堵塞諫勸的渠道。人的思想、知識、才干、智慧不受身份、地位決定,這已是社會生活中的常識。就領(lǐng)導者而言,如果由于身居高位,統(tǒng)轄眾人,容易自以為聰明,看不起地位與身份比自己低的人,忽視他們的意見與建議,是一種很幼稚、淺俗的做法,只會變成井底之蛙,目光狹隘、局限,最終落入失敗的境地。

端正納諫、從善的態(tài)度,另一個要求是領(lǐng)導者在平時和危急時都應該一樣虛心和誠懇。領(lǐng)導者智力、能力的非完善性,是一個經(jīng)常存在的問題,不是偶然的,不是只出現(xiàn)在危急時。經(jīng)常廣聽不同意見,采納其中有益內(nèi)容,是領(lǐng)導者獲取“日常營養(yǎng)”,保持生機與活力的長久之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