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樣講來,又一個疑點出現(xiàn)了。既然此處的“情人”即為佛祖,那翻譯者,又為何不干脆以“佛祖”一詞代入呢?我們可以來看看曾緘先生翻譯的另外兩首詩:
意外娉婷忽見知,結(jié)成鴛侶慰相思。
此身似歷茫茫海,一顆驪珠乍得時。
為豎幡幢誦梵經(jīng),欲憑道力感娉婷。
瓊筵果奉佳人召,知是前朝佛法靈。
從字面上來看,第一首詩的確是一首情詩?!版虫谩币辉~自然被理解為倉央嘉措的心上人。主要表達(dá)的是與意中人相愛的驚喜。他為自己能與心上人如此恩愛感到幸運和開心,把這種美好的感覺比喻為在大海里撈到了珍寶。
而在第二首詩里,“娉婷”一詞顯然出現(xiàn)了歧義,并且,它代指“佛祖”一詞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出現(xiàn)這種問題的原因,和漢語的表達(dá)方式有著極大的關(guān)系。
在漢語中,表達(dá)“心上人”的詞語不勝枚舉,曾緘先生不必使用同一個詞語既表達(dá)“心上人”又表達(dá)“佛祖”。并且,如果第二首中的“娉婷”指的是“心上人”就與“為豎幡幢誦梵經(jīng)”矛盾。倉央嘉措只是一個迷失活佛,還不至于明目張膽到在公開作法的時候還想著心上人,并且直言不諱地說“我為了能感受心上人而大設(shè)講經(jīng)之壇”。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大膽地猜測,這前后兩首詩中的“娉婷”,指的是同一個事物,即為“佛祖”。
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去解讀那些被“錯譯”了的“倉央嘉措情詩”,我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他的詩歌中其實蘊含著許多宗教的含義。這不禁令人大失所望。
一旦我們還原倉央嘉措真實的歷史形象,去除傳說賦予他的各種形象,我們甚至可以顛覆對他詩歌的傳統(tǒng)理解。或許,他留給人們“花和尚”的印象太深刻,使得翻譯者對倉央嘉措有了先入為主的“多情和尚”的印象,從而使得翻譯版本都向情詩靠攏了。
不過,這畢竟是一個令人惋惜的真相。對于愛戴倉央嘉措的人們來說,他們寧愿相信,他是布達(dá)拉宮里最為桀驁不馴的“情詩王子”,也不愿將那些美麗的詩詞,跟枯燥無味的經(jīng)文聯(lián)系起來。
在層層殘酷的剝離之下,“多情活佛”的故事化為了子虛烏有的云煙,多情纏綿的情歌全部成了禮佛之詩,有關(guān)“情種”達(dá)賴的幻想,隨著高原的冷風(fēng),消失在了喜馬拉雅的云端。
文學(xué),往往給人們編織一些美麗的夢,讓我們穿過夢看清楚這個世界。正是這一層美麗的夢,讓人們感覺到文學(xué)的魅力,感受到文學(xué)高于枯燥生活的不同。正因為如此,人們總會把那些傳奇的故事給予不存在的虛構(gòu)人物身上。
人生早已經(jīng)如此艱難,我們又何不簡簡單單地抱著欣賞的角度去閱讀倉央嘉措的詩作?何不以一個普通讀者的心情去閱讀一個多情和尚對愛人情深意切的告白呢?
我們在他的詩歌中可以看見的是最簡單最直白的愛。他不因自己是活佛而忌諱,簡單真實地道出自己的真情。這又有何不可?
每個人心里都有不同的哈姆雷特。每個人心里也都有不同的倉央嘉措。就留一個多情的和尚之形象在我們的心里,那樣會不會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呢?是不是更能讓我們引起共鳴呢?是不是也讓我們黯淡的生活多了許多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