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雷馬什維利的回憶錄更生動,而且更接近真實情況,是其他回憶錄望塵莫及的。他把和他同名的人①描繪成一個身材瘦長、肌肉發(fā)達和滿臉雀斑的孩子,非常頑固,難于接近和任性。無論是指揮游伴,還是扔石子或爬山,他總是能夠達到自己既定的目標。沙夏顯然是大自然的熱烈愛好者,不過他對自然界的生物卻缺乏同情,對人或動物的憐憫是和他格格不入的?!拔覐膩頉]有看見他哭過。”——“沙夏對于同伴的喜怒哀樂只會挖苦嘲弄。”和激流沖擊過的石塊一樣,所有這一切可能經(jīng)過記憶加潤飾,然而并非虛構。
伊雷馬什維利說,約瑟夫的反叛行為早在哥里念書時就已經(jīng)開始。他無疑是犯了一個錯誤。據(jù)說,沙夏因為領導學童抗議,特別是用噓叫起哄來反對“令人痛恨的督學布蒂斯基”,所以幾乎每天都要受處分。然而官方回憶錄的作者們——這次并沒有任何預定的目的——卻說約瑟夫在整個這些年代甚至在態(tài)度上都是一個足資楷模的學生。戈戈希亞寫道:“他一般是嚴肅認真、堅持不懈的,不喜歡胡作非為和惡作劇。他一做完作業(yè)就趕忙回家。人們總是看見他在埋頭讀書。”據(jù)同一位戈戈希亞說,學校每個月都給約瑟夫發(fā)津貼。如果對上級,特別是對“令人痛恨的督學布蒂斯基”有任何不恭敬的地方,這種津貼是十分不可能的。其他所有回憶錄作者都認為,約瑟夫的反叛氣質是他在第比利斯正教中學念書時期形成的。然而就是在這個時期,也沒有人提到他參加激烈的抗議風暴的任何事例。伊雷馬什維利和其他某些人對個別事件發(fā)生的地點和時間記憶錯誤,顯然是因為所有的當事人都認為第比利斯正教中學是正教小學的直接繼續(xù)。除伊雷馬什維利以外,任何人都沒提到約瑟夫領導噓叫起哄的事。這一點較難解釋,這純粹是記憶的偏差嗎?是否約瑟夫的確曾經(jīng)在某些“音樂會”上起過一種隱蔽的,只有少數(shù)人知道的作用呢?這種做法和這位未來陰謀家的性格也是毫不矛盾的。
約瑟夫是什么時候和他父親一輩的信仰斷絕關系的,現(xiàn)在還無法確定。據(jù)同一位伊雷馬什維利說,沙夏暑假期間和另外兩個學童喜歡在鄉(xiāng)村教堂里唱歌,雖然當時——即在學校高年級的時候——他已經(jīng)超過虔信宗教的年齡。另一方面,根據(jù)格盧爾吉澤的回憶,13歲的約瑟夫有一次曾經(jīng)對他說:“你知道,他們是在欺騙我們。上帝是不存在的——”約瑟夫暗示他曾經(jīng)讀過一本書,從中清楚看出“關于上帝的談論完全是胡扯”。這是什么書呢?“達爾文。你一定得讀讀這本書?!碧岬竭_爾文就使這件軼事帶上了令人懷疑的陰影。生長在一座落后城鎮(zhèn)里的一個13歲的孩子不大可能讀到達爾文的書并從中得出無神論的信念。根據(jù)斯大林自己的說法,他是15歲走上革命思想的道路的。這就是說,他已經(jīng)到了第比利斯。誠然,他可能在此以前就和宗教脫離了關系。但是同樣可能的是,和斯大林同樣從正教小學升入正教中學的格盧爾吉澤把日期搞錯了,提前了幾年。對學童的殘暴行為是以上帝的名義干出來的,否定上帝的存在無疑并不困難,無論如何,把教員和整個當局的道德依據(jù)從他們腳下抽掉,就使為否定上帝所必需的內在力量得到了報酬。從此以后,他們就不能僅僅因為他們力氣大就橫施殘暴。無論這次談話發(fā)生在什么地點和時間,是在哥里還是一兩年后的第比利斯,沙夏的生動的說法——“他們是在欺騙我們”——使人們清楚地看到了他的內心世界。
正教中學的教學方法具有耶穌教徒為了鉗制兒童的靈魂而創(chuàng)造的方法的一切特點,然而采取的形式更原始,更粗暴,因此更無效果。但是主要的問題在于當時國內的情況很難培養(yǎng)忍氣吞聲的馴服精神。在俄國幾乎全部60所正教中學里面,都有些學生——多數(shù)是在大學生影響下——甚至還沒有機會穿上教士法衣就拒絕充當教士。他們對經(jīng)院哲學充滿蔑視,閱讀富有教育意義的小說、俄國激進報刊和闡述達爾文和馬克思學說的通俗讀物。在第比利斯正教中學,從民族主義和一般政治源泉得到滋養(yǎng)的革命激情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傳統(tǒng)。這種激情過去曾經(jīng)通過和教員發(fā)生尖銳沖突、公開表示憤怒,甚至打死校長的形式爆發(fā)出來。在斯大林進正教中學的10年前,西爾威斯特·季布拉澤曾經(jīng)毆打教員,因為這個教員用輕蔑的口吻談到格魯吉亞的語言。季布拉澤后來成為高加索社會民主運動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也是約瑟夫·朱加施維里的老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