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傳記材料總是說斯大林是一個來自吉第里洛村的農民的兒子。斯大林直到1926年才第一次提到自己是一個工人的兒子。但是這個矛盾很表面化,實際上并不存在:和俄國大部分工人一樣,朱加施維里父親的護照仍然把他寫成農民。然而困難并沒到此為止,人們總是把這位父親說成是:“第比利斯阿利哈諾夫制鞋工廠的工人”??墒撬募彝プ≡诟缋铮皇亲≡诟呒铀鞯氖赘?。那么,這是否意味著父親和家庭是分開住的呢?如果家庭仍然留在鄉(xiāng)村,這種假設可能說得通。然而家庭和養(yǎng)活家庭的人分住在不同的城市卻是極不可能的。此外,斯大林在正教小學的同伴,和他住在同一個院落里的戈戈希亞以及經(jīng)常拜訪斯大林的伊雷馬什維利都肯定無疑地說,維薩里昂在鄰近的教堂街上一座漏雨的泥屋里做工。因此我們推測,這位父親在第比利斯的工作是臨時性的,可能他的家庭當時仍然住在鄉(xiāng)村。但是在哥里的時候,維薩里昂·朱加施維里已經(jīng)不是鞋廠工人——縣城里根本沒有工廠——而是一個獨立的小手藝匠。在這一點上故意含糊其辭,無疑是為了避免削弱關于斯大林的“無產階級”血統(tǒng)的印象。
斯大林的正教小學的另一個同學格盧爾吉澤完全沒有提到他父親。他寫道,約瑟夫的母親“靠剪裁和縫洗內衣為生”。這種并非無意的沉默所以尤其值得注意,是因為這個民族的風俗并不認為婦女是家庭的主角。相反地,按照因循守舊的山民極端頑固的古老的格魯吉亞傳統(tǒng),婦女一貫屈居于家庭奴隸的地位,幾乎完全不準在她的威嚴的老爺兼主人的面前出現(xiàn),對家庭事務毫無置喙余地,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敢責罰。甚至在教堂里,母親、妻子和姊妹都得坐在父親、丈夫和兄弟的后面?;貞涗浀淖髡邆儼涯赣H放在通常應由父親占據(jù)的地位上,只是因為他們希望完全避免談到維薩里昂·朱加施維里的性格,而不可能有其他的解釋。舊俄羅斯百科全書在評論格魯吉亞極端節(jié)約糧食的情況時補充說:“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其他民族像格魯吉亞人喝那么多的酒。”誠然,維薩里昂遷往哥里以后,很少可能獨自維持一片葡萄園。但是作為補償,城里街頭巷尾到處都有dukhans(小酒店),店里出售的伏特加酒和葡萄酒同樣吃香。
在這一點上,伊雷馬什維利提出的事實特別令人信服,和其他回憶錄作者一樣,然而比他們早5年,他在描寫葉卡特林娜的性格時是滿懷同情的。葉卡特林娜對自己的獨養(yǎng)兒子表現(xiàn)了偉大的母愛,對和他一起玩耍和念書的同伴也和藹可親??眩ㄈ思叶歼@樣叫她)是地道的格魯吉亞婦女,虔誠信教。她勞碌一生,為牛為馬,從未間斷:為上帝服務,為丈夫服務,為兒子服務。由于經(jīng)常在光線黯淡的屋子里做針線活,她的目力衰退,很早就戴上眼鏡。不過當時格魯吉亞所有年逾三十的已婚婦女都被人看成和老太婆差不多。她的生活變得如此艱苦,使鄰居們對她更為同情。據(jù)伊雷馬什維利說,作為一家之長的維佳(維薩里昂),性情嚴厲,是一個毫無心肝的酒瘋子。他把自己賺的一點點錢大部分都喝光了,所以付房租和養(yǎng)活家庭的雙重負擔都落在母親頭上。她束手無策地、悲哀地看著維佳虐待兒子,“從他內心驅走上帝和人的愛,使他充滿對自己的父親的憎恨”,“無緣無故的痛打使孩子變得和父親一樣冷酷無情”。約瑟夫在苦痛中開始思索永恒的人生之謎。父親的早死并沒有使他傷心,只是使他感到更為自由。據(jù)伊雷馬什維利推斷,這個孩子很小就開始把他對父親的滿腔怒火和渴望報復的心情擴大到一切對他擁有或可能擁有任何支配權的人身上去了?!皬那嗄陼r代開始,實行復仇計劃就成了支配他的一切努力的目標。”即使承認這句話是根據(jù)事后的評價說的,也絲毫不能降低它的重要性。
1890年,顯然是在他父親去世不久以后,11歲的沙夏就夾著洋布書包進入正教小學。①按照他的同學的說法,這個孩子在學習教義答問和祈禱中表現(xiàn)了巨大的熱情。戈戈希亞說,由于“他具有非凡的記憶力”,沙夏從教師的講授中就能把功課記住,不需要復習。事實上,斯大林的記憶力——至少是對理論的記憶力——是非常平凡的。但是無論怎么說,要當堂記住功課必須格外專心。毫無疑問,僧侶的職務當時是沙夏本人的最大野心,決心對穎悟和記憶力起了促進作用。另一個同學卡帕納則證明說:在他13年的學習和以后35年充當教師的整個時期,他從來沒有“遇見過(像約瑟夫·朱加施維里)這樣具有天賦和才干的學生”。甚至在柏林而不是在第比利斯寫書的伊雷馬什維利也認為,沙夏是正教小學里最優(yōu)秀的學生。但是,其他人提供的證據(jù)為這投下了許多陰影。格盧爾吉澤說:“最初幾年,在預備班的時候,約瑟夫成績很好,隨著時間推移,他顯示了愈來愈燦爛的才華,成為最優(yōu)秀的學生之一?!币磺雄E象表明,這是奉命寫的一篇歌功頌德的文章。在這樣一篇文章里出現(xiàn)“最優(yōu)秀之一”這種謹慎說法,這就十分明顯地說明,約瑟夫并不是最優(yōu)秀的,并不比全班同學高明,并不是一個出類拔萃的學生。另外一個同學葉里薩貝達施維里的回憶具有同樣的性質,他說,約瑟夫“是最貧苦、最有天賦的人里面的一個”。換句話說,約瑟夫并不是最有天賦的。因此我們不得不這樣猜測:要不就是他在不同班級的成績水平有所不同,要不就是某些本身學習成績就很落后的回憶錄作者在挑選最優(yōu)秀的學生時缺乏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