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5.怎樣請客吃飯(1)

中國式關系 作者:浮石


咱們中國是個飲食文化大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史記·殷本紀》、《帝王世紀》、《楚辭·天問》以及《呂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有伊尹“以羹論道”、“以味說湯”的記載:商湯拜伊尹為阿衡(即宰相)、在其輔佐下討伐夏桀、建立了商朝。伊尹善于烹飪、曾闡述過烹調(diào)美味必須做到五味調(diào)和、原料相宜、并且火候要恰到好處等道理、堪稱經(jīng)世致用之道。老子也有云:“治大國如烹小鮮”、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治理國家就像烹調(diào)鮮嫩的小魚一樣、要有耐心、慢著火、慢翻動、這樣才能均勻入味、并且形態(tài)完整、如果太急太猛、就會做糊或者把魚攪得一團稀爛。

上述兩個故事雖然重點講的不是怎樣做菜、但也形象地說明了吃飯跟政治生活的密切關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總是問對方吃了嗎?這也證明吃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個比天還大的問題、所謂民以食為天。

易中天先生就曾經(jīng)說過:“政治既然就是吃飯、則會不會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處理飲食問題、就關系到會不會做人、會不會做官、會不會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

對此、我深表贊同。

這些年、中國絕大多數(shù)人的溫飽問題算是解決了、現(xiàn)在請客吃飯、早已不是為了果腹充肌、而是有了別的醉翁之意。比如說、是為了拉近與被請對象的距離、或工作生活中有了矛盾、一起吃頓飯可以消除誤解、減少摩擦、還有一種情況是為了擴大視野和圈子、展示個人魅力或公司影響力。更多的情況、還是為了解決某個具體問題??偠灾?、吃飯儼然已經(jīng)成為建立和維護人脈資源的一種手段。

中國受儒家思想影響至深。儒教賴以生存的土壤是定居組織、特別注意維護家庭觀念和宗族觀念、能夠在一個屋檐下吃飯、吃一口鍋里煮的飯、證明是一家人、關系非同一般、隱含著有福同享、有難同當?shù)囊馑?、這是中國人動不動就請客吃飯的秘密所在和文化基因。所以、直到現(xiàn)在、家宴招待賓朋仍然被認為是最高禮遇、也潛藏著你有我有、我的就是你的、主人對賓客不設訪、愿意彼此共享秘密和好處的意思。

酒樓包廂其實是家庭飯廳的延伸、算是一種替代品、只要對方答應來赴宴、基本上表示他對邀請者有了心理認同。某件沒有被批準的事項、可能在飯后簽字畫押;許多沒有達成的協(xié)議、可能在飯桌上達成;許多合同細節(jié)上的爭議、可能通過吃飯來解決;許多沒有談成的業(yè)務、 可能通過一頓飯來談成、可見請客吃飯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請客吃飯既然這么重要、那么、請客吃飯的時候都要注意一些什么呢?

首先是請客吃飯的地點。需要從兩個層面來考慮問題、一是被請的對象是什么人、要求請客吃飯的地點跟客人的身份相匹配、還要方便客人出行;二是請客吃飯的目的、這也是吃飯的分類問題、 因為工作餐、攻關餐、聯(lián)絡感情餐、慶祝合作成功的慶祝餐、其意義性質(zhì)是不同的、所要達到的目的也是不同的、也就必須在不同的地點進行。

其次是座次的安排。特別是在宴請官員或者尊長時、一定要按順序安排。當我們進入餐廳后、正對門口的位置是主賓位、主賓位的右手是次賓位、以此類推。主賓位的左手邊是主陪位、一般由這次參加宴會的主辦方級別最高者落座、以此類推。當然、根據(jù)吃飯的性質(zhì)不同、上述位置可做調(diào)整、但大體不要違反禮貌原則。否則、無形中得罪了被請者中還不知道。

第三是選擇主辦方的參加人員、也就是作陪人員。以公司商務宴請為例、陪客可以是公司員工、也可以是社會名流、公眾人物或善于交際的年輕女性(所謂的交際名媛)、他們參與的目的是為了表達對被請者的尊重或討論時尚話題、以便活躍用餐氣氛。需要注意的是、作陪人員既不能不愛說話、不會說話、也不要太愛說話、太會說話。前面那種人很可能因為太悶而起不到談判和攻關潤滑劑的效果、或因言辭不妥而讓賓主尷尬;后面那種人則很可能蓋過主人的風頭、喧賓奪主、進而沖淡了吃飯的主題性與目的性。

第四是點菜。如果事先了解了被請者的口味、就可以很準確地選擇菜系、否則、就只有等客人到場以后征求他的意見。一般情況下、客人會對這項工作予以推脫、不愿越俎代庖、點菜的任務最后還是會落在主人頭上。要注意冷熱搭配、葷素搭配、貴賤搭配、并在點完菜后征求客人的意見。有些酒店的服務員會當著客人的面向你推薦比較貴的菜、而這又可能超出你的預算、這個時候尤其需要很藝術地進行化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