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以往從來沒有哪國元首如此公開地打擊過友邦國家的貨幣價值,也沒有如此顯赫的人物對于這個自1944年產(chǎn)生的國際貨幣制度做出如此嚴厲的批評。如同戴高樂所呼吁的,貨幣的價值最終還是要回歸到金本位。而就在戴高樂發(fā)言之前,美國財政部長道格拉斯·迪倫(Douglas Dillon)就曾表示,美國1964年財政赤字的增長,遠比任何人的預期都要高。據(jù)估計,美國當時共有30億美元的赤字,根據(jù)法律這些支出全部都應該可以兌換成黃金。美聯(lián)儲公布美國之前一周的黃金供給下跌了100,000,000美元,創(chuàng)26年來的歷史新低,也就是15,100,000,000美元 (請注意,1964年的財政赤字,總共占了美國黃金存儲量的1/5)……法國在1965年1月份已經(jīng)兌換了150,000,000美元的黃金,并計劃在近期內(nèi)再次兌換150,000,000美元。
法國接著退出了這個由各國政府成立的幌子、天生注定要失敗的倫敦黃金儲備市場,并繼續(xù)將其外匯存底的美元兌換成黃金。這個組織的目的就是協(xié)調(diào)各國中央銀行,不斷地將數(shù)噸黃金傾銷到市場上,以讓金價維持在35美元的價位上。但英國在1967年11月放手讓英鎊貶值,結果又造成黃金價格的大漲。
這時的倫敦黃金儲備市場被逼到了極限,每天賣出的黃金更是暴增二十倍之多。到1967年年底時,已經(jīng)有逾1,000噸的黃金從金庫中消失了。多年以來,倫敦黃金儲備市場平均每天出售5噸黃金,到了1968年的3月,每天的交易量早已超過200多噸!
請參考圖3。它和圖2大致相同,只是比圖2多了30年的資料。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大量的通貨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和晚期產(chǎn)生。你也可以看到從1959—1971年間,更有超過50%的黃金從美國國庫流入了其他國家。
倫敦黃金儲備市場宣布結束之后,與之平行的民間黃金市場終于可以借著市場機制來決定黃金的價格。在此之前,所有央行正式認定的金價一直都維持在35美元的價位上。黃金再次把美元逼到了懸崖邊上,并讓美元挨了兩記重拳??!雖然黃金在這一局里大獲全勝,但是這場比賽尚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