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不役于物不役于人,人間正道是中庸

心智的力量 作者:包豐源


 

用物質的極大豐富能換取精神上的快樂嗎?完全的苦行又能解脫人精神上的苦惱嗎?究竟哪一條道才是我們應該追尋的生命正道?

英國前文化大臣克里·史密斯和作家理查德·科克曾在《西方文明面臨嚴酷的選擇》一文中指出:“西方文明已經走到一個十字路口,沿著一條路走下去,是憤世嫉俗、侵略、冷漠、新保守主義和極端的自由主義。另一條路是……建設一個個人通過自我完善、孜孜以求、樂觀向上、理性、同情心、平等和相互認同而凝聚在一起的社會”。后面這個選擇與中國古人歷來主張的“和諧中道”理念不謀而合??上У氖牵F(xiàn)在的中國人越來越向西方看齊,逐步失去了這種理智上的優(yōu)勢。

在近代社會幾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尤其是工業(yè)革命以來,西方國家創(chuàng)造了科技的高度發(fā)展與物質的極大繁榮。與此同時,東方世界的人們則大多過著貧窮而又快樂的日子,比如古老的國家——印度。

過去,中國人講究內在的修身養(yǎng)性,所以閉關自守,過著安貧樂道的生活,不知道世界的另一頭正經歷著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后來八國聯(lián)軍的炮火驚醒了沉睡的我們,清朝的腐敗,讓中國人開始覺醒,決定迎頭趕上。

回首中國百年的歷史,我們發(fā)現(xiàn)居住的這一片土地終究是有“道”的。這個道就是心與境的圓融與和諧。人各有道,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他自己要走的道,都有要學習的功課和要經歷的過程,他就像人從小到大的考試一樣。有的人這一生都是在創(chuàng)造,有的人這一生卻是在索?。挥械娜嘶旎煦玢?,有的人精進奮發(fā)。有的人“撥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有的人卻“摩頂放踵,以利天下”。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他自己要走的路和在自己生命過程中要學的“功課”。

那么,究竟哪一條道才是我們應該追尋的生命之正道呢?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身體營養(yǎng)不良,或者營養(yǎng)過剩都會產生問題。由此推及其它,如賺錢太少,或是太多;事業(yè)規(guī)模太小,或者發(fā)展太大都有問題。

如何才能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呢?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中庸之道。古圣人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佛教亦將中道視作世間之真理,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場。不墮極端,脫離二邊,即為中道。就像琴弦太松奏不出妙音,太緊則會崩斷那樣,中道是一種理想的生命狀態(tài),它可以讓我們更容易體驗生活的快樂與幸福。

比如,對于金錢的態(tài)度,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教導我們“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直道而行”,可謂良方。所謂“不役于物,不傷于物”,即是不被物質所役使,就不會被物質所傷害。我們的目的不應該是努力地去賺更多的錢。結果卻欲壑難填,最后鉆進金錢的牢籠中不得解脫。我們應該有一種知足常樂的態(tài)度,認真工作得到回報,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我們也應該努力創(chuàng)造心靈的空間,提升心智力量,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

同樣,對待個人情感也應如此。愛得太投入,就會失去自我,失去本心。很多人尤其是女性都期望這一生能遇見一個能夠和自己相愛終身的人,如果沒有遇見,就覺得生命中缺失了一份愛,有著很多的不悅甚至埋怨命運不該如此。其實,這是一種自私的嗔愛。一切的存在都是一種平衡的關系,很多時候我們總會感到事與愿違,當有一天我們能夠了解宇宙的平衡法則,就會懂得一切的愛與恨只不過都是自己心念所創(chuàng)化的一個結果。

再譬如對待事業(yè)。很多人追求事業(yè)的輝煌,追求規(guī)模,追求速度,追求利潤,一切都以更大、更快、更強為目標。這些人不懂得,任何成長都是有上限的,一定要懂得把握適當?shù)亩?,否則最終會因為挫敗而彷徨迷茫。

因此,經營事業(yè)關鍵在于不斷修正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與外在的和諧,這才是真正重要的智慧。創(chuàng)辦企業(yè)不僅僅是拼成長、拼數(shù)字、拼規(guī)模,而是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完善自己,在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同時,去幫助更多的人成長。否則,自己辛苦努力了二三十年,最后仍是一場空,留下的大多是錢而不是財富和智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