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掃凈心塵,遠離煩躁(26)

聽南懷瑾講經(jīng) 作者:陳南


人生也是這樣??!有時候,這撥人浮上來,那撥人沉下去;有時候,那撥人浮上來,這撥人又沉下去。社會是動態(tài)的,人生是動態(tài)的,其實,無論這只紅薯浮上來,還是沉下去,都是一只紅薯,大同小異;無論這個人地位高低,都是人中人,人格平等。想通了這個問題,你就會真正獲得平等的心態(tài)。

第二,寵辱不驚,淡然處之。每個人的修養(yǎng)不同,有的人修養(yǎng)好,那是他的福分;有的人修養(yǎng)不好,那是他的不幸。在修養(yǎng)好的人面前,你可能得到友善對待;在修養(yǎng)不好的人面前,你可能得到粗暴對待。為此沾沾自喜或憤憤不平,毫無必要。一個人只要確定自己所言所行沒有過錯,不論別人的態(tài)度如何,都不妨淡然處之。

第三,不執(zhí)著于對和錯。一件不好的事情發(fā)生后,人們習慣于爭論誰對誰錯。有時候,這種爭論只會錯上加錯。所以,與其執(zhí)著于對錯,不如考慮如何改正錯誤。只要能使事情好轉,即使一言不發(fā)又有何妨?

第四,保持內心的平靜快樂,不受外界“境遇說”左右。人生有順有逆,把它們看成自然之事就可以了,用不著順境時得意洋洋,逆境時垂頭喪氣。

如果一個人能像蘇東坡說的“游于物外”,官大官小不系于心,錢多錢少毫不在意,有名無名也不在乎,貧富得失淡然處之,怎么會不快樂呢?

不苦不樂就是極樂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捶。

——《心經(jīng)》

【譯文】:舍利子啊,正因為一切皆空,所以無所謂誕生與消亡,無所謂污穢與潔凈,也無所謂增加與減少。所以真空妙明之心無聲色,無自受想行識,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沒有色、聲、香、昧、觸、法六塵。沒有眼睛能看到的一切,也沒有心里能想到的一切。沒有愚昧,也無所謂破除。沒有老死,也沒有生命終結。沒有薔諦、集諦、滅諦、道潘等種種佛法,也沒有智慧和得失。正因為喜破得失,頓悟佛境,發(fā)愿普度眾生出離苦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