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欣賞他們的努力,但是,做銜石而填海的精衛(wèi),則不免是一種神話的幻想。去年是荷蘭倫勃朗誕辰四百周年,是八大山人誕辰三百八十周年,他們同時活在這個地球上,無Fax和Email,完全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們的作品在今天的邂逅,我們在感觀上是那樣的迥異,但他們都創(chuàng)造了不朽的美;但我不能相信,他們能熔于一爐。音訊的阻隔,對于藝術或者正是一種了不起的存在方式,這是農(nóng)耕社會對人類藝術的不朽貢獻。因為有了這種差異性,倫勃朗和八大山人才有了各自存在的充分理由。玉潔的大理石和強烈的陽光,對古希臘的雕刻是自然的恩賜;而一般的巖石、平和的陽光,則使中國有了云岡和龍門的石刻。對肌肉解剖的盡精刻微,與邏輯有關,創(chuàng)造了至美的不朽的維納斯;而對“意”和“境”的表達,與歸納有關,我們看到了動人心旌的樂山大佛。
于無字處讀文,于無筆墨處看畫,這是中國詩人和畫家不逾的信條?!罢摦嬕孕嗡?,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則是大文家蘇東坡對誤入詩門與畫界的愚瞽們的批評。我們當然知道,蘇東坡不僅是一位卓越的詩人、文章之司命,同時他是畫家,書法家,在靈魂上他皈依儒教、佛教和道教。有了儒教,他可以是朝廷的或地方的好官;有了佛教的禪宗,他可以和佛印奪席談經(jīng);有了道教,他會感悟“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并在海南島度過他艱苦但卻快樂的歲月。他在中國畫史上,是文人畫理念的奠基者?!拔赌υ懼姡娭杏挟?;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是他不朽的名言。19世紀德國的康德將詩藝置于至高的地位,詩藝在繪畫中形象地、持存性地給人類靈魂以崇高的趨向。在中國最早知道和翻譯康德的著作的是王國維,而他的《人間詞話》,則成了人們的美學教科書。王國維之所以與康德、叔本華、尼采一拍即合,是由于他內(nèi)心所固有的中華文化的精華在至高之境與他們相通。
中國文人畫自公元11世紀興起,中國的文學、哲學、宗教浸透到繪畫的領域。文人的介入,是中國藝術各門類月照中天、花開滿樹的根本原因。而中國崇尚自然,倡導天人合一的哲理,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美術史。中國本土的老莊哲學和印度佛教的東漸使禪宗成了主流,這是中國藝術奔赴絕塵的偉大思想動力。
會意、茍簡、為道日損、返璞歸真等理念使中國士人從藝的群體胸襟豁然開朗,是心中一盞歷歷孤明之燈,是天宇的無遠弗屆的無量光照。今天,中國的藝術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厥美長存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