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皇帝還是文官集團,都是在履行政務,其權力之爭也是管理權力之爭,而宦官集團在任何帝國和朝代都沒有起到過正面作用,他們所起的作用無一不是負面的,而且往往都是相當惡毒和殘酷的,這與他們的畸形心理不無關系。明帝國并沒有亡于萬歷,現(xiàn)在很多人自作聰明地認為明帝國早在萬歷年間就走向衰亡了,那還不如說是從仁宣時期就走向衰亡更準確一點,明帝國真正走向敗亡是魏忠賢在最后時刻對文官集團進行了一次慘重的打擊,結果是大大破壞了文官集團的穩(wěn)定管理,這就如同大公司對中層管理人員采取了一次大裁撤,結果中間管理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大面積潰瘍。至于明朝遭受寒冷天氣,這個不是根本原因,因為天災人禍差不多年年有,重大的災難每個朝代也都有,但如果發(fā)生在盛世時期,災難還不會導致帝國大廈的傾覆,因為強有力的政府運作會平息災難,但如果發(fā)生在政府機構近乎癱瘓的年代,那就是雪上加霜了,明帝國也因此首先亡于內(nèi)部李自成等農(nóng)民暴動,之后再被吳三桂和東北滿人接連打擊,最終無法堅持下去。
大明本應稱霸世界
在明帝國之前,中國是世界的領導者,領先于世界,但在明帝國之后,中國成了落后者,最大的失誤就是與全球化失之交臂。
明帝國在中國歷史上應該算是既繼承了也發(fā)展了,如果只是縱向比較,那么明帝國是不錯的,甚至也可以說是偉大的,但如果橫向比較,明帝國就是一個分水嶺了--在明帝國之前,中國是世界的領導者,領先于世界,但在明帝國之后,中國成了落后者,最大的失誤就是與全球化失之交臂??梢钥隙?,明帝國如果在鄭和之后繼續(xù)執(zhí)行海外貿(mào)易政策,或者只是任其自然發(fā)展,都會與西方接軌,這時明帝國與西方相比還有明顯的優(yōu)勢,因此,明帝國會因為這種強大的海外交流而得到躍升,甚至可能在中國率先引發(fā)資本主義革命,盡管我們無法得到印證,但至少合理的假設是一個參考,不能因為一句"歷史不能假設"而否定一切。一個明顯的正確假設就是,無論明帝國在鄭和之后是存是亡,只要不執(zhí)行海禁政策,中國基本上會與西方同步前進,至少也不會有相差一個文明時代的差距,因為中國不同于非洲、美洲,中國是一個完整并有充分實力的大國,如果西方不能打破奧斯曼帝國,那也就根本無法撼動大明帝國。另外,有人會用印度歷史反證,說印度和中國一樣,并且印度在1500年之前葡萄牙人就登上了印度的土地,還在那里建立了貿(mào)易站點,印度怎么仍然落后了呢?確實,這個問題會讓很多人一愣,似乎一下就推翻了我認為明帝國會與西方同步發(fā)展的結論,這個詰問很有力,是有思考過程的,也看到了問題的實質(zhì),但他沒有看到另一個實質(zhì):有句話叫做"中國人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但有開放的心靈;印度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但有封閉的心靈"。另外,中國是一個世俗國家,印度則是一個宗教國家,世俗國家的最大特點就是趨利,盡管趨利是一種人性,世界上所有人都趨利,但中國是全民世俗,因此具有實利的海洋貿(mào)易只要持續(xù)下去,中國就會按照世俗的路線走下去,這其實是與西方的商業(yè)路線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中國奉行的是和平商業(yè)政策,而西方奉行的是掠奪商業(yè)路線,但商業(yè)路線始終是中國和西方海外貿(mào)易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