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之道確實是恍恍惚惚的。今天許多家長,看到競爭越來越激烈,便對孩子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父母要孩子考第一,要成為尖子、神童,有的家長從星期一到星期天,每天都安排家教,又是鋼琴,又是舞蹈,又是外語,每天都管得孩子喘不過氣來,認為這是成功之路??墒悄惝敻改傅倪@樣操心,并不就給你孩子選對路了啊,相反有時適得其反。
你聽,丁肇中就說過:"考試能拿第一名并不代表一切,因為考試是解決別人解決了的問題。我所認識的20世紀的物理學家、化學家,拿諾貝爾獎的,幾乎沒有在學校考第一名的,考最后一名的倒有幾位。但這些人都能挑一個題目,根據(jù)客觀情況認定這是自己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情。為了這個,其余的東西都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人民日報》1998年9月12日第7版)這就是"道"的選擇、方向問題??!
成功之道要適合自己,確實是有一個艱苦模糊的尋找過程。楊振寧先生說過:大學中有很多優(yōu)秀的研究生,他們自己和老師都不能預測未來的成就有多大,可是二三十年后,成就卻可能懸殊。事后一回想,成功的同學在當時不見得就比不成功者優(yōu)秀許多。這其中的一個基本道理是,有人走對了路,左右逢源,而有人卻走錯了路,再努力也難有大成就。-你看,楊振寧說得好像很玄妙,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就是這樣子??!這就是老子說的道是惚惚恍恍的啊!
成功之道為什么是惚惚恍恍的?還因為人生之路太復雜了,所以老子說了"惚兮恍兮",還要說"恍兮惚兮"呀!有時候你是很有才能,但是有機遇問題,有時自己把握不了這個成功之"道"。許淵沖先生寫了一本《詩書人生》,其中寫到:1944年楊振寧考取清華公費留學美國,這是他一生成功的一個重要機遇;同時考取的還有聯(lián)大工學院的助教張燮。張燮讀中學時曾經(jīng)榮獲江西省數(shù)學比賽第一名。到了聯(lián)大,楊振寧是理學院的狀元,張燮是工學院的狀元。當時工學院有一門必修課程的考試最難通過,全班常有一半學生不及格,張燮只用一半時間就交了考卷,而且得了滿分,工學院的同學都說張燮是天才。但是1957年,張燮在云南大學被打成右派,從此一蹶不振,兩個天才的命運如此不同,真有天淵之別!-讀了許先生的這段話,很發(fā)人深思,你可以看到要成功,真不簡單,自己有時做不了主嘛!
當然有時你又很幸運,自己惚惚恍恍地在向成功的道路上艱難地摸索著,偶然遇到一個人就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這也是自己做不了主的。是啊,誰知道人生路上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遇到什么樣的人,他會給你帶來成功啊?
1932年獲取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海森堡不止一次地說,他和物理學大師玻爾的一次偶然的散步,這是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散步,決定他命運與成功的一次散步。他說:"我的科學生涯從這次散步開始。"當時才20歲的大學二年級的學生海森堡聽到了獲得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玻爾的一次學術(shù)報告,使他體驗到大師的演講,"每個字句都經(jīng)過推敲,而且背后隱藏著深邃的思考",一方面他又向這位大師提出極其挑戰(zhàn)性的問題。沒有想到,會后玻爾竟會邀請這位年輕人外出散步,繼續(xù)進行討論。在海森堡成功的道路上,玻爾對他起了多么大的作用??!
在成功之"道"上,很艱難也很復雜。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談到人生的成功時,說要有三種因素:一個是天才,一個是努力,再一個就是"命"。說"命",不是迷信了嗎?不是的。馮友蘭先生說了:"命:事業(yè)方面,命或機會成分占得多。命指人在一生之中所遭遇到的宇宙之事,而且又非一人之力所可奈何的。"的確是這樣!我們再舉個例子,現(xiàn)在大家希望的成功有一條就是想富起來,想發(fā)財。這很好,連孔子都說過,他自己也想發(fā)財。但是古人總結(jié)出其中的成功之道是:"小富靠勤,大富靠命。"太哲學了!你不偷懶,勤快一點可以小富,但是你要大富靠你的一點勤快就遠遠不夠了,要由"命"來決定了,這不是迷信,這個"命"就是在社會歷史時空下你的機遇、你的命運的問題了,有時候你自己也不知道,把握不了。
當然人們在長期的積累、執(zhí)著的追求、不懈的努力之下,在惚惚恍恍中終于也會找到成功的。你要成功,你就要"悟道",每一個東西里面都有它的規(guī)律、它的方法,你得參悟這些道,悟通這些道。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是美籍華人朱棣文先生,他原籍是蘇州太倉,因其成功地開發(fā)利用激光冷卻與捕捉原子技術(shù)而獲此殊榮。很有趣味,朱棣文是從惚惚恍恍的酒鬼身上找到某種科學靈感,悟出其中的"道",走上了成功之路的。他在一次專題報告中說,這一實驗靈感之一是來自觀察紐約北部羅徹斯特大學醉酒人的蹣跚行走。朱棣文談到,有一天他突然想道,紐約州北部就讀羅徹斯特大學時,那里的天氣非常冷,天氣冷時人們就喝酒取暖,所以大學里喝酒的人很多,??吹胶茸砭频娜僳橎亲咴诖蠼稚稀Kf,他發(fā)現(xiàn)這些醉酒的人走路左搖右晃時,往往愈走愈往低處走,不可能往車頂上跳,這是一種慣性使然。那時他靈光一閃,想到在不同激光束作用下的原子,依照慣性應該也是往能階低的地方走。此后他想到問題的關(guān)鍵,就在如何利用激光束的作用,設計出一個"陷阱"來,來降低經(jīng)過此"陷阱"原子的能階,進而達到捕捉原子的作用(《上海科技報》1998年4月8日周成文)。這是來自生活中的智慧,酒鬼往下走,不往高處走,如果在酒鬼往下走的路上挖一個陷阱,他不就撲通一下掉下去了嗎?那么這個原子也一樣啊,在原子往能量低下處走的地方,去設計一個"陷阱",不也就逮住了嗎?他的靈感從生活中來,其實老子的哲思也是從現(xiàn)實生活中提升出來的。大家想,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不就應合了老子所說的:道之為物,在恍惚、幽深、模糊之中,道是有象、有物、有精、有真、有信的(《老子》第21章)。朱棣文從喝醉酒的人身上悟出那個隱藏的、很深的、朦朦朧朧的物理的"道"來,這是多么智慧的參悟!
確實在自然以及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往往含有"道",就像老子從車轂、從房室、從制造陶器的模子里悟到惚惚恍恍的"道"一樣,但是沒有那種慧眼、慧心的人,怎么會悟通其中的"道"啊?
那么怎樣才能找到研究對象中惚惚恍恍的"道"?老子說得好極了。他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老子》第21章)"孔"是大的意思,"孔德"就是大德之人;"容"就是容貌、舉止;有大德的人啊,他的行動舉止就只順從"道"的。這樣的人多厲害啊,他會摸索到正確的道,了解規(guī)律,瀟瀟灑灑地走在成功的道路上了,而且越是想要"大成功",就越是需要培養(yǎng)自己的"大德"。這"德"是什么?就是人的高尚的人格、寬廣的胸懷、不懈的探索精神、廣博精深的學問、長期的刻苦歷練,等等。大家想一想,中國人將"道德"兩個字聯(lián)起來,是多么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