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夏”、“華”相對,生活在其他地域的人被稱為“夷”、“狄”、“戎”、“蠻”。這些字中有的表示怪獸和蟲類,單從字面來看,便可知表示異樣。將與自己生活方式不同的部落群體比作野獸和蟲類,這在歷史上比較常見。日本大和王朝時期,將不降伏的部落稱為“雄襲”、“蝦夷”,甚至“土蜘蛛”。
將夷狄戎蠻作為對四方異族的稱呼始于戰(zhàn)國時期,當(dāng)時為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金文(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中相當(dāng)于“蠻”這一字中沒有“蟲”,即為“”?!叭帧弊钟伞案辍焙汀案伞睒?gòu)成,有好戰(zhàn)和善戰(zhàn)之意?!墩撜Z》中對戎的解釋為“軍事”?!墩撜Z》中將未開化的國家稱為夷狄或蠻貊?!栋速酚幸粋€有爭議的句子: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古注的解釋為:子曰,夷狄縱有君,不如諸夏之無君。意思是,未開化的國家內(nèi)即便是有君主,仍不及諸夏,即文明國家內(nèi)無君主。這無疑是中華思想的體現(xiàn)。沒有君主,即處于混亂狀態(tài)。有君主,則可以好好整治國家。因此這句話便意味著:和平之夷狄猶不及亂世之中國。雖然沒有君主,國家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但是國家的文明傳統(tǒng)仍然存在。沒有文明,談何人生?有酋長,可以穩(wěn)定生活的原始狀態(tài),與治安不穩(wěn)定,但是具備電視機、電話等電器,信息豐富的社會相比,大家更愿意選擇哪種生活狀態(tài)呢?
新注對上面那句話的解釋與古注不同。朱子解釋為:
子曰:夷狄亦有君,不像諸夏競于僭篡,并君而無之。
意思是,連蠻夷之國都有君主,而我們中國竟處于無君主無政府的混亂狀態(tài),實為令人嘆息??鬃訒r代,各地諸侯割地而治,周天子徒有虛名,實則無力。作為《周禮》贊美者的孔子,對于周天子名存實亡的狀態(tài)不禁悲嘆。
新注的解釋也是以中華思想為背景的?!斑B夷狄……”——由此便可以看出古時中華之民相對于夷狄的優(yōu)越感。
據(jù)《說文解字》解釋,“夷”由“大”和“弓”構(gòu)成。這似乎意味著“夷”是使用大弓作戰(zhàn)的部落,與好戰(zhàn)的“戎”有相似之處。然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相當(dāng)于“夷”字的一字中沒有“弓”部,像是一個從側(cè)面看上去半屈膝彎腰的人形,如同相撲比賽開始前選手們擺出的姿勢?!耙摹币蛔钟小跋露住敝猓墩撜Z ·憲問》中有例為證: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币哉冗灯涿?。
原壤,孔子的發(fā)小,無所作為之人。一次原壤蹲在那里等孔子(孔子時代,正式的坐姿如同日本的正坐,蹲是比較粗魯?shù)男袨椋鬃涌吹胶?,便罵道:“這個人,從小不知道謙讓兄長,長大后沒有出息,現(xiàn)在老了,該死不死的學(xué)那些野蠻民族的蹲姿,真是敗壞禮俗的老賊!”說完便用手杖打原壤。該死不死,原為比較惡毒的話,但由于對方是自己的發(fā)小,所以不太介意。原壤之母死后,孔子為其購置了棺材。作為孔子竹馬之友的原壤,雖一生無所成就,但是孔子在看到他行為粗魯時,仍然氣憤地用手杖敲打他的小腿,責(zé)罵道:“哎呀,好好坐著?!?/p>
由此可見,“夷”似乎是對坐姿不雅部落的稱呼,也或許是由于南方生活環(huán)境多潮濕,當(dāng)?shù)厝藫?dān)心弄濕衣服,不方便正坐,于是養(yǎng)成了蹲的習(xí)慣。東方有許多被稱為“夷”的部落,如同稱文明圈內(nèi)諸國為“諸夏”一樣,眾多的夷族部落被統(tǒng)稱為“九夷”。據(jù)《論語 ·子罕》記載:
子欲居九夷?;蛟唬骸奥?、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當(dāng)時通往中原的道路尚未開通,因此孔子常說些悲觀的話?!墩撜Z·公冶長》中也有記載: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p>
海,指中國東部的大海。這句話的意思是,要乘船亡命海外。同樣是亡命,而孔子選擇了夷居住的東方。
或許當(dāng)時有人想要去九夷之國,但嫌棄那里簡陋(生活條件差)。對于這種看法,孔子認(rèn)為:“君子如果想要在那里居住,還嫌棄什么骯臟簡陋呢?”
這樣解釋,便與認(rèn)為亂世中華不如和平夷狄的說法想抵觸了。因此,新注中——夷狄尚有治理國家的君主,而中華卻沒有——這樣的解釋更為合理,表現(xiàn)出對沒有前途的中華充滿了失望之意,從而將東方的夷地作為了亡命之所。
伊藤仁齋認(rèn)為,孔子之所以選擇要離開中華,前往夷地,是由于日本國比中華更美好。比卑彌呼時代還要早七百年的日本是如何將國內(nèi)的信息傳遞給孔子的呢?當(dāng)時的日本尚處于繩文時代,而在中華好比處于繁華都市時代,對于孔子來說,日本的條件確實過于簡陋,而伊藤仁齋認(rèn)為孔子向往日本的美好生活,這種解釋也是種中華思想的體現(xiàn)。狄生徂徠的觀點更為直接,他認(rèn)為日本的優(yōu)秀顯而易見,根本無需從《論語》中尋找根據(jù)。徂徠的中華思想比仁齋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謂夷狄
《孟子》中有記載:“舜,東夷之人也。”舜是中國傳說中的圣天子。堯舜被并譽為古代黃金時代的帝王,深受儒教的尊敬。而理想的圣天子如果出身東夷的話,就不應(yīng)該對夷有蔑視之意。
1832年,在清政府施行鎖國政策時期,被派遣的英國東印度公司“阿美士德”號為了調(diào)查通商情況,在各地引起了矛盾。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除廣州外,其他任何地區(qū)禁止外國船只入港,于是各地官員嚴(yán)防阿美士德號??俊!鞍⒚朗康隆碧杹淼缴虾8?,向地方長官吳其泰出示了開港后可以帶來可觀利益的信件。吳其泰對其作出了公文回復(fù),說明了上海當(dāng)?shù)叵拗茖ν赓Q(mào)易,要求對方盡快離開去廣州交易。然而由于吳其泰在文中,稱英國商人為“夷商”,“阿美士德”號對此極為不滿,并提出抗議,聲稱不堪此辱,這關(guān)乎自己國家的顏面,大英帝國不是夷國,只是外國。
對此,吳其泰解釋道,“夷”絕非蔑稱,而是“外國”的同義詞,并引用了《孟子》中的句子。然而對方并沒有就此罷休?!鞍⒚朗康隆碧柹嫌幸晃恢惺熘袊涔实膫鞯朗抗苛ⅲ?nbsp;Karl Friedrich Angust Gutzlaff,英文名 Charles Gutzlaff,1803一1851,亦譯作郭實臘、郭施拉,德國人),在表示抗議的信中引用了宋朝蘇東坡(1037—1101)文章中的一句話:
夷狄,治之以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