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相愛但是不得不分開的故事很多,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便是如此。然而像中國這樣由于“孝”被迫分開的情況,在其他國家卻不多見。即使陸游身為大詩人,也不例外。
陸游可以說是位高產詩人,他的詩現(xiàn)存有一萬多首,但實際上他的作品多達兩萬,也就是說一旦有感便會賦詩。然而,這首作品仍會令我們潸然淚下。
值得注意的是,陸游是在母親的命令下被迫與唐婉分手的。儒教在國教化后,家中要以父為綱。從形式來講,陸家的事情應由陸游的父親陸宰全權決定。雖然他最終宣布了陸游夫婦的分手,但是之前必定被迫接受了妻子的看法。由此可見,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是很強大的,而形式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便可窺豹一斑。
“夫唱婦隨”一詞出自道家系的文獻《關尹子》,這種思想與儒家有共通之處。即便實際上是妻子提出建議,丈夫聽從,但在形式上也要表現(xiàn)為“夫唱婦隨”。長此以往,人們便可看穿了這種所謂的形式主義。
后世儒教的批判者稱陸游為“禮教的犧牲品”。禮教,顧名思義,就是“關于禮學的教育”?!犊鬃蛹艺Z》中記載:
敦禮教,遠罪疾。
到了清代,“禮教”等同于“儒教”。
19世紀后半期,太平天國起義爆發(fā)。為了反清,太平天國高舉種族主義大旗,在《奉天討胡檄文》中痛罵滿洲趁機竊取了中國政權,言辭甚為激烈,例數(shù)滿洲十大罪名。
對此,清朝方面負責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高官曾國藩( 1811—1872)發(fā)表了《討粵匪檄》(討伐粵匪的檄文?;浿笍V東、廣西兩?。┮晃倪M行反擊。文中謹慎避開了“勤王”這一稱謂。因為中國人認為皇室是由異族擔任,所以不愿自稱勤王。為了鎮(zhèn)壓暴亂,他打出了“忠君愛國為正道”的口號,對太平天國運動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曾國藩為避開“勤王”,打出了“保護中國禮教”的大旗?!队懟浄讼分袑懙溃?/p>
舉中國數(shù)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
文中聲稱,此次叛亂并非針對大清帝國,而關乎名教的存亡。
所謂“名教”,即關于名分的教義,在此為儒教的別名。聲稱鎮(zhèn)壓此次叛亂是為了“保護儒教”,而非“保護王朝”。他認為這樣號召更為奏效,于是便以此作了一篇檄文。同樣,許多人認為清王朝被推翻事小,儒教被推翻事大。
太平天國方面對滿洲政權進行了惡意的謾罵,諸如“妖魔”、“丑賤”、“豬狗”,但未曾涉及儒教。關于佛教,太平天國方面認為清王朝所供奉的菩薩神像等也都是蛇魔、妖怪等鬼卒。太平天國是信奉基督教的宗教團體,按說對于儒教,尤其是在禮拜問題上,應持堅決的反對態(tài)度。但他們?yōu)榱藨?zhàn)術需要,同樣抑制了“反儒教”的言論,并在檄文中號召“名儒學士”奮起反抗。
此時儒教似乎與中國等身大。政府方面對抗太平天國的義勇軍組織者——湘軍曾國藩、淮軍李鴻章( 1823—1901)也號召保護禮教,即“保護中國”的另一說法。曾國藩他們在選用這一說法時,選用了“禮教”,為了強調這種觀點,曾國藩在他的檄文中提到了孔子和孟子。
有朋自遠方來
形容儒教與中國等身大,或許不甚嚴謹。在中國,除了儒教還有老莊思想,有人將此混為一談,但嚴格來說,兩者并不相同。
可以認為“老莊”思想存在于“孔孟”思想的內部,儒教的形式主義滲入到了其內部。有人雖讀的是《論語》等孔孟之書,但在生活中卻體現(xiàn)出老子的思考方式,并且大多當事人渾然不覺。
《論語》在開篇第一頁寫道: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朋友從遠方來,這不是件令人高興的事嗎?——以向對方詢問的形式出現(xiàn)。
太古時期,中國的文章都刻在龜殼或甲骨上,十分費事,因此撰寫者便盡量簡化文字,省略多余成分。考慮到當時人們可以根據常理理解,便毫不猶豫地舍棄部分信息,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常理也發(fā)生了演變,當時認為沒有爭議的文句,在幾百甚至幾千年后便有可能產生歧義。
《論語》中就有很多句子,既可以這樣解釋也可以那樣解釋,沒有定論。我們來看一下剛才這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貝塚茂樹對這句話作了如下的解釋:
——有朋,自遠方前來比較……
“方”字確實有“比較”的意思。根據諸橋轍次《大漢和詞典》和中華書局《辭?!返慕忉?,“比較”確實是該字最初的含義。因此,對這句話的解釋也不能斷然說不對。這就是漢文難學的原因,也是其有趣之處。根據貝塚先生的斷句可以判斷出,從遠方來的朋友應該是兩人以上,較之平常解釋增加了“熱鬧”的語氣。
這一節(jié)講述了孔子以與人交往、廣交朋友為樂,可見儒家重視社交。貝塚先生的解釋似乎更能烘托這種氛圍。
然而,中國的另一種權威的老莊思想,則主張“小國寡民”——國家以面積小且人口少為佳。在《老子》中有記載: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意思是,有可以聽到雞犬之聲的鄰國——也可以說是鄰村,然而居民們至死不曾有過往來。這便是這句話所描述的理想狀態(tài)。有往來必然會產生矛盾,沒有來往便沒有糾紛?!墩撜Z》在開篇之初便提出了喜好社交的觀點,而《老子》在結尾部分(在全書八十一章中的第八十章)提出了這種非社交性的“小國寡民”的理想。
來客,尤其是遠到之客更要厚待——如同在《論語》開篇所提到的那樣,這也是儒家的德目之一。在孔子之前具有“儒之氛圍”的時代,葵丘之盟中有一項協(xié)約提到“無忘賓旅”。
中華思想視外國為蠻夷,但是四夷因仰慕中華的德行遠道而來,卻是件值得慶幸的事。推古天皇十五年,小野妹子被派遣出使隋朝。據《日本書紀》的記載是派往大唐,但是當時為607年,中國歷史尚處于隋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