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儒教的根源(3)

儒教三千年 作者:(日)陳舜臣


 

有詩云:

墨突不暇黔,孔席未嘗暖。

說的是,墨子終日在外游行,家里的煙囪都還沒有變黑;孔子也是四處周游,連坐下來把席子暖熱的工夫都沒有。由此可見,墨家和儒家在外出游行這一點上比較相似。

據(jù)《史記》記載,墨翟為宋國的大夫。宋國,也就是殷代遺民之國??鬃拥淖嫦纫彩且笕?。

殷代文化呈現(xiàn)出極端的一極集中狀態(tài)。殷末,位處西方的周逐漸興起,對于中央而言,可謂西方之雄藩,但在文化上應不存在太大差別。而從青銅器來看,同一時代,殷可以制造出精美的器具,相比之下周的青銅器就相形見絀了。發(fā)掘情況也表明,殷代有可以稱為天下至尊的青銅器,相比之下周卻遠遠不及。

不僅在青銅器的制造上,在建筑、土木、交通、美術(shù)、工藝等諸多文化領(lǐng)域內(nèi),殷都表現(xiàn)得較為突出。殷被滅后,這些文化領(lǐng)域內(nèi)的能工巧匠都不再為已成為廢墟的殷都所需要,于是便被迫流亡到各地。于是這些精湛的技能便自然而然地在各地傳開。

墨家傳播手工技能,儒家傳播祭祀以及所包含的思想,都是處于這樣的背景之下。老子是一個傳奇色彩極其濃厚的人物,莊子是宋國蒙人,出身不明。莊子也屬于殷文化一個支流的代表人物。

儒、墨、道實際上都是從同一條大河中分流出來的支流。如果要對此進行論證,將是一個很大的論題,在此談及這些只是為更好地說明“儒”。

所謂“儒”,是指與鬼神比鄰而居,相信靈魂不滅的人們的生活方式體系,在經(jīng)過挫折和流浪磨煉之后,不斷適應時代的潮流并對自身進行改造。

回顧一下時代形式,如前所述,較之于殷,周的統(tǒng)治更為樸素、現(xiàn)實。周在遭到犬戎的侵略進攻后,于公元前770年被迫東遷。犬戎發(fā)動的并非突然襲擊,而是趁周國內(nèi)動亂之際發(fā)兵進攻。自武王后第十一世宣王(前827—前782年在位)統(tǒng)治時期,中央集權(quán)的軍事國家成立。在這種體制下,民心極其不穩(wěn)。宣王之子幽王(前782—前771年在位)極度寵愛一個名為褒姒的女子,為了讓她的兒子繼承王位,欲廢掉先前所立的太子宜臼,于是引起了內(nèi)亂。在犬戎的進攻下,幽王被殺,廢太子宜臼逃走,第二年遷都洛陽。公元前770年以后稱之為“東周”。這一時期,王室衰微,各諸侯國勢力逐漸壯大。超級大國晉在公元前403年分裂為韓、魏、趙三國諸侯,在此之前被稱為“春秋”時期。此后直至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前221年),被稱為“戰(zhàn)國”時期。

孔子是春秋時代的人物。因為他是儒家之集大成者,所以說儒教誕生于春秋時代。之前對儒教的雛形只做大致了解,下面我將重點對孔子之后的儒教進行考察。

葵丘之盟

為了了解儒教誕生于怎樣的環(huán)境,最好是先來研究一下孔子出生一百多年前的“葵丘之盟”。

葵丘,地名,殷遺民國——宋的都城。

當時,雄領(lǐng)各地諸侯的當屬齊桓公。在名宰相管仲的輔佐下,齊國強盛一時。當時南方的楚國(現(xiàn)在湖南一帶)勢力發(fā)展壯大,齊桓公召集中原各諸侯——宋、鄭、衛(wèi)、魯?shù)仍诳饡?。位于現(xiàn)在的湖南一帶的楚國,屬于長江中游的國家,與黃河流域的中原諸國相比,性情氣質(zhì)略有不同。在中原看來,楚國不過是野蠻的軍事大國。中原諸侯皆以“公”自稱,雖說周王室日漸衰微,但仍然存在,因此沒有人敢改稱王。而楚卻自稱為王,并若無其事地宣稱:

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

意思為,“我”自稱“蠻夷”,因此中國——指中原——的謚號規(guī)則與“我”無關(guān),“我”想更改稱號便更改稱號。雖不知禮儀,但軍事力量強大。楚不斷發(fā)兵北上,給中原諸國帶來很大威脅。為了抵制楚的進攻,中原諸國必須聯(lián)合起來。聯(lián)合起來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自然是好事,但在當時還無法實現(xiàn)。中原諸國為了加強相互聯(lián)系,便制定了盟約。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就是獲得彼此間的認同和信任。

制定類似憲法的共同契約,共同發(fā)誓遵守——這就是葵丘之盟的目的。葵丘之盟的內(nèi)容在《孟子 ·告子下》中有詳細記載,共有五條。孟子(約前 372—前 289)對此均用“命”的形式來表示,有神命之意。第一條“初命”:

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

第一條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一條?!靶ⅰ北划斪魇侨褰痰幕镜履??!洞呵镒笫蟼鳌分杏杏涊d:

孝,禮之始也。

誅,表示處以刑罰,有“誅責”的用法,因此在此并非誅殺之意。但又出現(xiàn)在條約之首,據(jù)此可以推斷該刑罰一定為重刑。樹子,指確立諸侯的繼承者。天子原指由諸侯認定的嫡子。變更繼承者是引起大亂的根源。周幽王因為更換太子而導致亡國,自己最終也被殺死。不要立妾為妻。幽王已有正后——申后,由于寵愛褒姒,便廢申后立褒姒。因此,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這些事看來似乎都是些細小家事。然而,一個國家卻會因家事變故而引起內(nèi)亂,從而殃及周邊鄰國。家內(nèi)紛爭,國內(nèi)必然會產(chǎn)生兩派對立的局面,為了擊敗對方,便會求助于鄰國。于是,兩派相爭又將引起鄰國間的派系斗爭。

治國必先齊其家者

《大學》(四書五經(jīng)之一)中有此記載。南宋朱熹(朱子, 

1130— 1200)對此的解釋為: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第二條(孟子稱之為“再命”):

尊賢育才,以彰有德。

人才是國家發(fā)展的根本。尊重賢人,養(yǎng)育人才,來表彰有德之人。

第三條(三命):

敬老慈幼,無忘賓旅。

第二條強調(diào)要讓賢人及有能、有才之人參與政治,這里所說的政治原則便是第三條所講到的內(nèi)容。老人和兒童都是弱者,關(guān)心弱者是政治的關(guān)鍵所在。賓,指在國內(nèi)的外國人。旅,表示旅行者。要像保護自己的國民一樣對待外來人,顯示出要摒棄排他的政治姿態(tài)。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