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米·希爾費格將貧民區(qū)酷味的操控變成了大眾營銷科學,其手腕甚至比耐克或阿迪達斯還高。希爾費格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大家競相仿效的模式,后繼者包括保羅、諾蒂卡、Nunsingwear(感謝吹牛老爹對其企鵝商標的喜愛),以及其他幾家想抄近路以貧民區(qū)風格在郊區(qū)大賣場立足的成衣公司。
跟無政治色彩、超越愛國主義的貝納通一樣,希爾費格的廣告是一團亂的鱈魚角多元文化主義(Cape Cod Multiculturalism):天空下宏偉的鄉(xiāng)間俱樂部里,黝黑的面孔懶洋洋地靠著其迎風吹拂的白人弟兄姊妹,而背景總是一幅飄揚的美國星條旗?!皩Ρ舜说淖鹬?,使得我們可以打動任何文化以及社會?!痹摴颈硎?,“我們推銷的是……實現(xiàn)美國夢這個概念?!比欢瑴住は栙M格種族融合的經(jīng)濟成就有其殘酷的事實面:它的成功與尋找各文化之間的共同點關聯(lián)不大,靠的反而是深植于美國種族隔離心態(tài)中的力量與神話。
最初,湯米·希爾費格擺明了是追隨拉夫·勞倫及法國鱷魚的白人大學生服飾這種傳統(tǒng)。但這位設計家很快了解到,他的衣服在貧民區(qū)也享有特殊的地位。在那兒,有鑒于“活得要夠炫”的嘻哈哲學,貧窮的勞動階級小孩穿戴某類昂貴休閑活動的服飾配件(比如滑雪、高爾夫球,甚至泛舟),即可在貧民區(qū)獲取地位。也許是為了讓自己的品牌更好地融入這種都會想象,希爾費格開始更有意識地把自家服飾和這些運動聯(lián)結起來,在游艇俱樂部、海灘和其他海上景點刊登廣告。同時,衣服本身也經(jīng)過重新設計,以便更直接地訴諸嘻哈美學。文化理論家史密斯(Paul Smith)這么描述這項轉變:“更大膽的顏色,更碩大、蓬松的風格,更多的連衣帽及線繩,以及更醒目的商標及湯米·希爾費格的名字?!睖走€免費把衣服送給饒舌藝術家如史努比狗狗(Snoop Dogg)披掛,并開發(fā)湯米·希爾費格傳呼機系列。
等到湯米坐穩(wěn)貧民區(qū)代言人的位子后,真正的銷售就可以啟動了——不只賣給規(guī)模相對較小的貧民區(qū)年輕人市場,還可銷到大一點的中產(chǎn)階級白人及亞洲小孩的市場,這些小孩模仿黑人風格,從詞匯到運動到音樂,無所不包。該公司銷售量在1998年高達8.47億美元——1991年時還是微不足取的5300萬美元呢;像史密斯所形容的,當時的希爾費格仍是“共和黨年輕人的服飾”。就像大多數(shù)的酷感追獵戰(zhàn),希爾費格的營銷之旅吸取的是美國種族關系內含的疏離感:利用了年輕白人對黑人風格的崇拜,也利用年輕黑人對白人財富的崇拜。